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分析与未来展望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2-22 19:40:30
摘要:通过对2018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发现,文章来源较为广泛、第一作者
单位以高校为主、高等教育研究合作趋势逐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治理、大学教师
队伍管理、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等四个方面。未来高等教育研究将关注“双一流”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大学内部权力重
心下移为重点的大学内部治理、一流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反思等
方面。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转载论文;研究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以下简称“人大复印报刊资
料”)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人文社科资料库,具有分类科学、结构
合理、筛选严谨等特征。本文以2018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高等教育》转载的175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转载论文
内容进行分析,透视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并结合近期相关的高等教育政策和改革热点,对未来我国高
等教育研究方向和趋势进行展望。
一、转载论文基本情况
(一)栏目设置
2018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共设专栏9
个,转载文章175篇。由表1可见,主要栏目有比较与借鉴、
改革与发展、管理与经济、教师与学生、高教史研究、理论研
究、招生与就业、课程与教学、质量与评价。总体来看,各栏
目的发文量与出现次数成正相关,栏目的多样化可以全方位
地展现高等教育研究的众多领域。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
2018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转载的175篇
文章来自61种杂志,充分说明文章来源较为广泛。由表2
可知,转载量排名前五的源杂志分别为《高等教育研究》《教
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
究》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教育类核心期刊。其
一,从源杂志类别来看,教育类39种,占总数的63.9%,转载
量149篇,占总转载量的85.1%;非教育类22种,占总数的
36.1%,转载量26篇,占总转载量的14.9%。由此可知,《高
等教育》的转载以教育类期刊为主。其二,根据《中文社会科
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17—2018)》可知,
cSsCI来源期刊49种,占总数的80.3%,转载量156篇,占总
转载量的89.1%;非CSSCI来源期刊12种,占总数的
19.7%,转载量19篇,占总转载量的10.9%,可以看出《高等
教育》转载文章的来源集中于csscI期刊,表明期刊级别和
文章质量是《高等教育》转载文章的重要依据。
(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排名
171篇转载文章(2篇笔谈、1篇访谈、l篇新闻报道未统计在内)的第一作者涵盖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行政部门在
内的72个单位。数据统计显示:第一,高校是高等教育研究
的主要力量。在72个单位中,高校66所,占总数的91.7%,
转载量162篇,占总转载量的94.7%,较2017年略有上升;
科研院所5所,占总数的7%,转载量7篇,占总转载量的
4.1%;教育行政部门1个(教育部),占总数的1.3%,转载
量2篇,占总转载量的1.2%。第二,高校层次与高等教育研
究水平成正相关,高校层次越高,高等教育研究水平越高。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所,占高校总数的30.3%,转载量
103篇,占总转载量的63.6%;“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4所,
占高校总数的21.2%,转载量18篇,占总转载量的11.1%;
地方本科高校30所,占高校总数的45.5%,转载量38篇,占
总转载量的23.4%;非中国高校2所(广岛大学、牛津大
学),占高校总数的3%,转载量3篇,占总转载量的1.9%。
第三,拥有高等教育学(包括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博士授予点
的高校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拥有博士点的高
校16所,占高校总数的24.2%,转载量92篇,占总转载量的
56.8%;硕士点高校23所,占高校总数的34.8%,转载量41
篇,占总转载量的25.3%。二者共转载文章133篇,占总转
载量的82.1%;无高等教育学硕博点的高校27所,占高校总
数的41%,转载量29篇,占总转载量的17.9%。表3是转载
量3篇以上(含3篇)以及第一作者单位的排名统计情况。
(四)文章合著情况
对171篇文章(2篇笔谈、1篇访谈和1篇新闻报道未计
算在内)的作者人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独著83篇,占总数
的48.5%;合著88篇,占总数的51.5%,这与2016年
(53.9%)、2017年(61.1%)相比,高等教育研究合著率稍有
下降。从合著规模来看,合著的文章中以2人合著为主,3人
及以上合著文章较少,说明高等教育研究中还未形成大规模
的合作团队(见表4)。
由表5可知,在88篇合著文章中,作者一级、二级单位
都相同的有44篇,占比50%;作者一级单位相同、跨二级单
位的有20篇,占比22.7%;跨学校合作的文章有21篇,占比23.9%;高校与机构合作的文章有3篇,占比3.4%。由此可
知,合著作者通常是来自同一单位中的同事或师生,真正的
跨二级单位或跨一级单位合作较少。
二、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分析
通过对175篇转载论文的631个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双一
流”建设、高等教育治理、大学教师队伍管理、本科生人才培
养质量等方面。表6是对出现2次及以上关键词的统计情
况。
(一)“双一流”建设研究
1.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路径
学者们从多层面、多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具体建设路径
进行探析。一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学者们提出通过现代化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大学自主与学
术自由制度、加强院校研究等措施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
内部保障¨J,同时重构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为世界一流大学
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多
元化的经费筹措方式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闵维方建
议在加大政府经费投入的同时,形成公共拨款与自有资金并
行的双轨制财政制度,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旧1;杨希指出将
“双一流”建设经费纳入基本支出,利用一流大学建设撬动多
元主体经费投入旧J。三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绩效评估
制度为其建设成效提供标准。闵维方提出一流大学建设成
果的评估以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提供一
流社会服务为标准Hj,对高校进行分类评价,提炼关键性综
合指标,在评价模式上逐步实现坚定性评价与建构性评价模
式的融合p1。
2.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路径
一流学科建设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学者们从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和评估体系
等方面对其建设路径进行探讨。首先,钟秉林等学者认为要
尊重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现实导向、问题导向和未来
导向的指导思想,遵循“循规律,抓重点,求卓越,守特色”的
基本原则,依靠建设平台、完善组织、重塑文化、改进评估四
轮驱动的思路推动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帕J。龙宝新认为,世
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尊重知识生产逻辑,走服务知识生产力
提升的学科发展道路¨j。其次,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体
系。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体系需要扎根中国大地,立足高校
实际,突出中国特色的国际影响,建立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
体系、评估办法,强调以评助建、以评促建,创新学科评估结
果发布及应用模式。
(二)高等教育治理研究
1.保障学术权力
学术权力的有效运行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基于高校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导致学
术权力缺乏的弊端,眭依凡提出通过效率优先、整体设计、民
主管理、依法治校的治理模式取代行政化管理一J,为学术权
力的发展提供空间。另一方面,保障学术自由是确保学术权
力有效运行的关键。学者们认为,应在确认学术自由是一项
独立且未列举的宪法权力的基础上¨引,通过大学自治制度
平衡与政府关系和完善内部治理,为学术自由提供路径…1;
通过大学章程、有关研究所和研究院、有关职业安全和经济
保障的“校内法”为学术自由提供保障。
2.构建现代化高校内部治理体系
学者们从变革治理方式和构建现代化的大学内部治理
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变革治理方式。肖京林针对
我国高校出现的“碎片化治理模式”的弊端,提出整体性治理
的理念¨3。;向东春和张应强提出要从治理控制论走向治理
互动论,进而构建治理共同体¨4|,实现大学内部共同治理并
推动大学内部治理能力的整体提升¨引。二是构建现代化的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学者们认为,现代化的大学治理结构需
要在遵循与时俱进¨6|、多元整合、问责经营、参与多元、集中
平衡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治理结构、强化大学
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任务导向,为高校做出正确的决定提供
组织保障。
(三)大学教师队伍管理研究
近几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
点,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教师发展的内涵、特征以
及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环境等方面,
2018年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教师队伍
管理方面。
现代化的大学教师队伍管理具有全过程、全方位、动态
性和系统性的特征,大学教师队伍管理应渗透在整个教师职
业生涯周期,采用系、院、校等三级协调的管理体制促进大学
教师队伍建设。学者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现代化的大学教师队伍管理:一是大学教师聘任制度。岑红霞
和贺天成认为,我国现代化的教师聘任制度要健全大学教师
聘任协同保障机制,夯实法律保障,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
则¨9|。二是大学教师不良行为管理。面对频频出现的学术
不端和学术性骚扰等行为,学者们指出应该依靠法律和制度
对教师行为进行约束。郝凯冰等人提出用法律的规制性治
理学术不端行为Ⅲ1;王俊认为,应该依靠高校相关体制、规
章制度的建构与改善规范师生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建立针对
学术性骚扰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机制。21|。三是大学教师流失
管理。面对教师流失严重的现状,罗蕴丰和沈红认为,应通
过改善大学教师工作条件、建立大学教师个人档案、鼓励大
学教师适度兼职、关注女性教师在学术职业发展方面遭受的
性别不平等问题,抑制大学教师流失意向的形成,建立合理
完善的教师流动制度,多层面规避教师流失。
(四)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1.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把好“人口”关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2018年
是恢复高考40周年,因此关于高校招生考试的相关研究较
多。学者们认为,应该通过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把好“入
口”关,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王小虎和
桑明旭认为,在推进和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过程中坚持选
拔效率与公平正义相结合、自主选择与政策引导相结合、按
分录取和按需录取相结合、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方
针旧3。。面对优势背景学生在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这一弊
端,刘玉君和张济洲认为,应通过政策改善入学教育机会不
平等问题,秉承公平优质原则,对弱势阶层体现补偿性原
则Ⅲo,促进入学机会公平。
2.改善教育过程,提高培养质量
教育过程是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学
者们提出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行因材施教改善教育过程。
一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学者们
认为,教学革新应做到在遵循知识的建构性原理、能力的实
践性原理、创新的挑战性原理、评价的过程性原理旧纠的基础
上采用多元开放的教学理念、复合取向的教学方法、创新推
动的教学模式、追求效能的教学管理和发展为本的教学评
价Ⅲ1。陆根书等人提出根据不同教育层次要求和课程类型
合理灵活地选择考核方法,并科学合理地分配不同考核方法
的权重旧川。二是因材施教,整体性提高培养质量。在培养
过程中要关注通过补偿性政策获得入学机会的学生的发展,
针对农村、贫困专项计划大学生学业适应状况不容乐观的情
况,熊静和杨颉指出,高校应开展人校前学业准备与指导项
目、营造支持性的校园学习环境、拓宽师生互动机会与渠道,
从而提升弱势群体的培养质量。
三、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双一流”建设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
2019年是“双一流”建设全面落实的第三年,将会迎来
中期评估,因此需要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为“双一
流”建设成效提供指导,为“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进行诊断,为“双一流”建设的淘汰机制提供参考标准。学术
界应以教育部成立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
课题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刘念才教授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
推进机制与成效评估研究”为契机,从学术逻辑和管理逻辑
的多重评价维度出发,拓展评价理论的边界,加强以下三个
方面的研究。一是全方位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双一流”建设是涵盖多个目标和多重任务的综合性改革,学
者们应以开放的评价维度、多元的价值判断、客观的数据检
测平台、多元的评价主体等要素为研究对象旧引,构建全方
位、多层次的“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二是中国特色的“双
一流”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学者在研究“双一流”建设
评价体系时,在兼顾世界通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考虑
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对我国政
治、经济和社会的贡献度。三是第三方参与的评价机制研
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多为政府主导的行政性评价,为防
止“双一流”建设评价的标签化、身份化和头衔化,需要学者
们对第三方评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第三方参与的具体
实施方案等进行研究,通过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来提升评价
结果的科学性和公信度。
(二)以大学内部权力重心下移为重点的大学内部治理
研究
近年来,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得到进一步扩大,但大学权
力重心依然集中于学校层面。2018年出台的《关于高等学
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规范大学内
部治理体系,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为促进大学内部治理体系
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大学内部权力重心的下移进一
步扫清了障碍。然而在改革实践中由于各种权力关系没有
理顺,院系、教授、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机制不健全,学术界
对其相关研究也较为宏观和抽象,针对性不强。因此,学者
们应对大学内部各种权力关系进行深入梳理,进一步加强基
层参与大学管理与决策的机制的相关研究,推动大学管理权
力重心的下移,保障学术权力和学术自由。一是理顺大学内
部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创新基层教学科研
组织和学术管理模式,加强教授、教师和学生参与决策的机
制研究。二是加强对二级院系治理研究,理顺大学与二级学
院的关系,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权,促进学术权力向二级院
系转移,建立以学院为重心的治理结构,同时要加强对大学
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与监督机制的研究。
(三)一流本科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研究
要想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既要充分理解一流本科教育的
基本理论,又要加强对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第
一,加强一流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指出,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重要地
位,本科教育是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学者们应围绕
一流本科教育的主要内涵、特征、理念、指导思想、教育评价、
重要使命等方面展开研究,为一流本科教育确立明确的目标
定位,从国际比较和历史视角等方面对一流本科教育模式进
行探析,从而研究出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路径,推动本科教
育改革不断取得突破。第二,加强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教学
改革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动力。学者们应以新一届高校教
学指导委会对高校教学秩序进行大整顿为契机,以淘汰“水
课”建设“金课”为着力点,加强对高校教学理念、大学教师
发展理论、人才成长规律、学科结构优化、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等方面的研究,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指导与
思想支撑。
(四)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反
思
2019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过去的发展
历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中前行,经历院系调整、“文化大
革命”、高校扩招等一系列事件,但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
总结自身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最终形成高等教育
现代化体系。因此,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进行回顾与反思,在历史的基础上正视现实,面向未来,推动
高等教育迈进新时代的新征程。一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回顾与反思。学者们需要对新中国
成立70周年高等教育观念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
治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进行回顾与反思,为现在和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
供参考。二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与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研究。
2019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五四运动前后高等教育的变
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学者们
应对五四运动前后高等教育理论、教育思潮、教育制度改革、
高等教育发展、教学论和教学法的动向及主要教育人物对中
国高等教育近现代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三是普及化阶段的高
等教育研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反思是为了
未来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
到48.1%,2020年高等教育将迈入普及化阶段,因此如何解决
未来高等教育在普及化阶段面临的多样性问题以及如何构建
多样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也需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上一篇:教学评估引导下的遥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2018中国民办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