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2-25 17:12:22
摘要:根据华东某高校 2010-2017 年“博士生求学历程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了博士生求学过程中各因
素对其完成学业的影响。 研究发现博士生在读期间选择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或出国访学,对其按期完成学业
产生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 博士生学习期间具备以下某项特征,如有明确学习规划、投入学习科研时间较
多、专业课程成绩优良、发表科研成果数量多、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多、学位论文评阅成绩优良等都对其按
期完成学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博士生个体特征中除年龄外,其他因素对是否按期完成学业无显著影响。研
究还发现,导师及早为博士生制订培养计划,导师指导频率较高,导师指导资格年限长等因素都可有效降低
学生延期的概率,有各类学术称号的导师所指导的博士生出现延期的概率更高。 学校提供科研资助有助于
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学校以硕博连读或本科生直接攻博方式录取的博士生易发生延期,学校实行预答辩
制度对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有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问题提出
我国恢复博士研究生教育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
实行的是 3 年制培养模式,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现象
并不突出。 2000 年,教育部提出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
学制,规定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 3~4 年,具体由培
养单位自行确定[1]。 大多数高校虽仍实行博士生 3 年
基本学制,但在培养、管理中放宽了对博士生学习年
限的刚性规定。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在满足我
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的同时,加剧了博士生延期完
成学业现象。 笔者[2]对 2002-2009 年我国博士生相关
数据的统计表明,各年实际毕业生与当年预计毕业生
数之比始终徘徊在 0.4∶1 左右,延期毕业博士生占在
校博士生总人数的比例平均为 23.2%。廖文武等人[3]计
算了 2002-2013 年间我国博士生的累积延期毕业
率,发现累积延期毕业率为 56%~65%,且总体上处于
上升态势。 近 10 年来,各培养单位采取措施以减少博
士生延期现象,大多数高校将博士生培养的基本年限
定为 4 年,但博士生按期毕业率低、超长年限延期比
例较大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不断扩大的延期毕
业群体,既给学校教育资源和管理带来压力,也不时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问题,迫切
需要得到应有的关注和探讨。
对于博士生延期问题, 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管理者
和研究者曾进行过相关研究。 国内研究更多聚焦于延
期的特征、原因以及对策分析。 国外对博士生学业完
成问题的研究,以美国为代表,主要关注博士生流失
率较高和最终获学位比例低等问题。
刘玮[4]基于国内某高校数据,分析了延期完成学
业博士生的主要特征,认为延期博士生与按期毕业学
生相比,存在科研成果发表较少,对导师指导各个方
面的满意度较低,对学校各项工作评价较为负面等特
征。 易鑫[5]认为博士生的科研成果或学位论文无法达
到毕业要求是导致延期的首因,生师比过高是第二原
因,学生的自身选择,如公派留学、完善论文质量、个
人婚育等是延期的第三个原因。 李海生基于对 42 所
研究生院进行的调查认为,影响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
的个体因素包括自身专业基础与科研能力、攻读博士
动机以及学习方式等,制度因素则主要包括导师指导
方式及其有效性、 课程学习要求与论文选题难易度、
科研成果发表的规定、学业考核制度、科研资助政策
及资助方式、国家公派留学政策等[2]。 王晓磊等人[6]利
用哈工大机械工程学科数据实证发现, 培养方式、学位课平均成绩、 开题时间、 入学 4 年内发表的 SCI 和
EI 文章总数以及入学 4 年内发表非 SCI 和 EI 文章总
数等 5 个变量对博士生延期存在显著性影响。
美国学者[7]对博士生学业完成的研究可概括为两
类:一类为基本状况分析,主要是对人口统计变量与博
士生学业完成间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美国研
究生院理事会(CGS)的报告指出,超过 40%博士生没有
取得博士学位,即便能完成学业,往往也需要 8~10 年
的时间[8]。 CGS 的研究表明,在能否获得博士学位上,年
龄、 性别甚至种族因素都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重要变
量[9]。 另一类则主要集中于探究博士生辍学和低完成率
的原因,如人际关系对博士生完成学业的影响[10],经济
资助与完成学业关系[11],工作岗位对学业完成影响[12]。 上
述研究表明,院系因素、论文选题和指导、学生学习能
力、学生心理和性格、学生期望、人际关系、学业资助以
及学位对就业的作用等是影响博士生完成学业的因
素。 CGS 基于跟踪调查,认为影响博士生完成学业的 3
个主要因素依次为资金、导师指导以及家庭支持[9]。
国内外已有研究着力探究了影响博士生学业完
成的原因,但已有研究仍不充分,在研究方法上存在
不足。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的不足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
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在分析原因时更多依赖主观判
断,在进行描述统计时,仅进行了直观性描述,没有控
制其他因素对结果可能产生的交互影响,也未基于样
本数据估算或推断总体情况。 二是解释性研究中,在
样本选择和变量确定上存在局限。 已有实证分析中,
对各高校为减少博士生延期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缺乏
必要的分析验证。 对博士生求学历程所涉因素,如婚
姻状况、课程成绩、科研发表、论文评阅成绩以及导师
指导过程中相关要素关注不够,忽视了相关影响因素
作用机理分析。 国外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在于:一是
定量分析多局限于一般性统计描述和简单比较分析;
二是不同学者进行的实证研究,由于所选择研究对象
或研究角度不同,存在经验事实相左,解释逻辑迥然
相异,研究观点和结论相互对立等情况。
鉴于上述,本文试图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
构建模型,进一步分析博士生学习过程中与学业完成
之间存在显著关系的因素,以及哪些特征或因素对博
士生按期完成学业起着更为显著性作用。
二、分析框架及概念界定
(一)分析框架
获得学位是博士生学业完成的终结性标志。 从学位颁发权力来源看,我国实行国家学位制度,高校需
获得国家授权后方可行使授予学位权力。 同时,国家
在法律层面也设定了授予博士学位的要件,即学位申
请人须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
入的专门知识, 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而且要通过
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13]。 这一法
定要求由培养单位通过一系列具体培养流程来达成。
梳理各高校博士生培养模式可知,一名博士生的培养
通常包含参加并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修读培养方案
规定课程,开展科研训练以及发表学术论文,在导师
指导下撰写学位论文,论文通过同行专家评审,通过
学位论文答辩等必经环节。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导师
和博士生本人是最直接相关的 3 个主体,学校在资源
供给、制度规范和环境氛围等方面为博士生学习提供
支持,导师的专业水平、指导态度和指导方式方法与
博士生学习直接关联, 博士生自身已有的专业基础、
学术志趣、努力程度以及学习行为选择等关乎其学业
结果。 在 3 个主体中,博士生位于中心,而导师居于学
校和博士生中间,发挥纽带和衔接作用。 在学校给定
的资源条件和制度环境下, 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按
预定目标开展学习和研究。
基于“过程—结果”的分析思路,博士生求学历程
中多主体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机制和流程, 可相对划分
为前置因素、过程因素以及结果 3 个方面。 前置因素主
要指博士生自身的个性特征以及相关情境等, 个性特
征主要包括博士生个体身份特征诸如年龄、性别、婚姻
状态、学业基础、学习动机和能力水平等,而情境因素
主要指博士生所处的学科领域、 前置学位获得院校情
况等。 过程因素主要指博士生求学过程中的学习策略、
学习行为、投入状况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如学
习方式、课程学习、学习机会选择、投入学习科研的时
间以及与导师指导相关的因素等。 此外,从博士生培养
流程看,科研发表、论文评阅成绩等作为获得学位的必
要环节和前提条件,也属于培养过程因素。 学习结果主
要指博士生培养目标达成度, 基于时间序列和因果条
件来判断,在博士生养成的完整系列中,获得学位无疑
是一名博士生完成学业最直观的结果。 因此,研究中将
获得博士学位界定为最终输出结果, 根据是否按期获
得学位来判断博士生是否按期完成学业。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构建了包含求学历程中各参
与主体、过程以及结果的多重因素模型,以此探索各
因素对博士生是否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
(二)对“延期”界定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博士研究生修业年限为
3~4 年。 在 2013 年国家研究生教育收费政策出台前,
部分高校将学习年限规定为 4 年,而更多高校依照政
府拨款机制,将博士生学习基本年限定为 3 年。 近几
年,随着办学自主权扩大和经费筹措能力增强,国内
各高校大多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规定了本单位博士
生基本培养年限,越来越多的培养单位将博士生的基
本培养年限定为 4 年,并对诸如本科直博生、硕博连
读生等不同培养类型博士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作出规
定。 为便于研究,根据数据来源单位博士生学制规定,
结合录取方式对学业延期与否进行操作界定:对以普
通招考方式入读的博士学位获得者,2011 年以前入学
的,其正常修业年限为 3 年,2012 年及以后入学的,其
正常修业年限为 4 年,超过以上规定年限者界定为延
期;本科毕业直接攻博学生,其正常修业年限为 5 年,
超过者界定为延期;硕博连读者,其博士生阶段的正
常修业年限为 3 年,超过者界定为延期。
三、数据、变量及方法
(一)数据来源
研究使用数据源于“双一流”建设 A 类高校华东
某校 2010-2017 年对该校博士学位申请人进行的
“博士生求学历程问卷调查”,以及该校博士生基本信
息数据、学业与学位申请相关数据。 该校为综合性大
学,每年招收博士生规模约为 600 余名。 该调查目的
在于了解博士生入学以来在课程学习、 科学研究、海
外研修访学等各个环节的状况以及对学习效果、学习
环境、学术支持条件等的评价。 该数据库同时包括了
博士生个体特征变量以及课程成绩、科研发表和学位
论文评阅成绩等多项信息。 2010-2017 年间,该校共
进行过 12 次问卷调查, 每次调查与博士学位申请工
作同步,基本覆盖了当期所有学位申请人。 根据研究
设计,数据中剔除了来华留学博士生、港澳台生源博
士生、专业学位博士生以及变量数据残缺个案,仅选
取在当期申请中获得了博士学位且完整填写了调查
问卷的中国大陆学生作为样本,最终进入分析的有效
样本数为 2562 个。 同时,本研究对该校导师数据库进
行关联配对,获取了配对导师个体特征变量、学术水
平、指导状况等系列基本数据。
(二)变量
对变量的选择和定义是确保研究准确的前提。 研
究的核心问题是探讨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因此,将博士生是否延期作为因变量。 自
变量则根据数据类型分为连续变量或等距变量和虚
拟变量两类。
读博士生时年龄、博士生课程成绩、博士生论文
评阅成绩、博士生投入学习科研时间、科研论文发表
数量、导师获博导资格年限、导师指导频率等作为连
续性变量或等距变量进行处理。 博士生课程成绩包括
外语课程成绩、政治理论课程成绩、必修课程成绩和
选修课程成绩 4 个变量,每个变量的值为博士生修读
该类型课程所得平均成绩。 博士生投入学习科研时间
为定距变量。 科研发表为申请博士学位的必要环节,
博士生在申请学位时在数据库中自我报告了在读期
间发表的科研论文情况。 基于博士生相关信息,依托
中国知网数据库和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对科研发表
数量和文章类型等信息进行了校对和补充,据此计算
了每位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
博士生性别、博士生婚姻状况、博士生学习方式、
硕博是否同校、获前置学位学校层次、是否出国访学、
导师性别、导师学术水平、导师任职状态、导师是否帮
助博士生制订培养规划、科研论文发表质量、是否获
得科研资助、 所在院系是否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
度、是否获得奖助学金以及论文选题与导师项目关系
等作为二分类虚拟变量操作化处理。 目前培养单位对
博士生的招生考试方式主要包括普通招生考试、硕博
连读、本科直接攻读博士、申请考核制等。 基于样本情
况和研究便利,研究中将硕博连读、本科直接攻读博
士、 申请考核制等招考方式归为非普通招生考试方
式, 从而将招生考试入学方式定义为二分类虚拟变
量。 科研论文发表质量为虚拟变量,主要以发表刊物
类型作为划分参照,将发表于 SCI、SSCI、CSSCI 来源期
刊的论文归入为相对高质量论文,其余划分为一般质
量论文。 上述二分虚拟变量如赋值为 0,在模型中均为
参照类。 除二分虚拟变量外,研究将博士生读博首要
动机、博士生所属学科门类、博士生论文选题依托科
研项目类型以及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性质操作化为多
分类虚拟变量,以最后一个类型作为参照类。 虚拟变
量赋值及样本统计描述见表 1。
(三)回归模型及检验
为发现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中发生作用的因素
及其影响程度,研究使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方法。
把因变量即是否延期完成学业视为一个二分变量,以
博士生个体身份变量、过程变量等作为自变量,进行
了回归分析,进而探究当自变量发生变动时,因变量变动情况。 模型如下:
Ln(p(/ 1-p))=β0+β1x1+…+βnxn
式中,p 为延期概率,xi 为自变量,βi为自变量回归系数,β0 为常数项。 从模型检验看,在将所有变量
均放入模型后得分检验结果,其所对应的 p 值小于显
著性水平 0.05, 表明模型全局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
义。 模型预测准确率为 68.9%。 从模型拟合水平指标
看,在多次迭代后,-2 对数似然值不断下降,表明模型
越来越优。 Hosmer 和 Lemeshow 检验中 Sig. 值为
0.598,表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具有较强解释力。 同
时,为确定各自变量的独立作用,研究检验了各自变
量间的共线性问题。 各自变量的容忍度都远大于 0.1,
可以判断为各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将各变量
同时纳入模型后, 表 2 列出了逻辑回归分析回归系
数、瓦尔德判别统计量以及优势发生比 3 个结果。
四、分析与解释
如表 2 所示,模型结果为博士生求学历程中的各
项变量对博士生是否延期完成学业的对数线性回归
分析。 基于回归分析的结果,结合瓦尔德系数和显著
性水平来看,前置因素中对博士生是否延期影响较大
的因素依次为:所属学科、入学方式、硕博是否同校、
读博时年龄、读博首要动机、有无明确学习规划等。 过
程因素中,影响作用较大的自变量为:博士生学习方
式、是否出国访学、盲审评阅成绩、是否实行预答辩制
度、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每天用于科研时间等。
第一, 博士生部分个体特征如性别与婚姻状态,
对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没有显著影响。 博士生读
博时年龄对其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影响,读博士时年
龄每增加 1 岁,延期完成学业的发生比减少 3.2%。 不
同读博动机对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的影响存在
差异:以工作需要、提高个人待遇、学术兴趣、获博士
学位作为读博首要动机的博士生,对其能否按期完成
学业无显著影响;而以改变境遇作为首要动机的博士
生,与读博动机不明确的博士生相比,延期完成学业
的发生比低 57.5%。模型表明,博士生制订有学习规划
对其是否延期完成学业有显著影响,入学前已有明确
学习规划的博士生比无明确学习规划的博士生,延期
完成学业发生比低 21.3%。
第二,博士生前置学位授予学校的层次等“出身”
因素,对其能否按其完成学业没有显著影响。 博士生
入读前,就读高校不论是否属于“985 工程”或“211 工
程”建设高校,对其能否按期完成学业皆无显著影响。
学校不同的博士生招生入学方式对学生能否按期完
成学业有显著影响:普通招生考试入学的博士生比以
硕博连读、本科直博等非普通招生考试方式入学的博士生更容易按期完成学业,其博士延期发生比相较非
普通招考方式入学博士生低 50.4%。 硕博学习阶段是
否在同一学校,对其能否完成学业有显著影响,硕博
就读于同一学校的博士生更容易延期,硕博阶段都在
同一学校的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发生比是硕博不
同校博士生的 1.318 倍。
第三,学习方式对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有非常
显著影响。 选择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的博士生,延期完成
学业的发生比是全日制博士生的 2.622 倍。 博士生读博
期间有无出国访学经历对其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有非常
显著影响,有出国访学经历的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发
生比是无出国访学经历博士生的 2.031 倍。 博士生就读
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等对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影
响,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在延期完成学业上存在差异:理
工科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现象最严重;人文学科属性对
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有影响,但不显著;经济、教育、法
学以及经管等社会学科的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发生比
仅为理工科博士生的 39.1%。
第四,博士生在学习、科研上的时间投入程度对
其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有非常显著影响。 博士生每天花
在学习科研上时间每增加 2 小时,延期发生比可降低
14.1%。 博士生不同类型的课程成绩对其能否按期完
成学业的影响存在差异。 模型表明,外国语和政治理
论等学位公共课程成绩对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
无显著影响,而博士生的专业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
程成绩对其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影响。 选修课程
与专业必修课程成绩每增加 1 分,博士生延期完成学
业的发生比可分别降低 3.2%和 2.5%。 模型表明,博士
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对其按期完成学业
有非常显著正向影响: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总量每增
加 1 篇,延期完成学业发生比降低 3.8%;博士生发表
高水平论文每增加 1 篇, 延期完成学业发生比降低
12.8%。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成绩对博士生能否按期完
成学业有非常显著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明审平均成
绩每提高一个等级,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发生比降低
43%;博士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平均成绩每提高一
个等级,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发生比降低 54.2%。
第五,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依托导师科研项目对其
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正向影响。 依托导师科研项目选
题的博士生比自选题目的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发
生比低 20.6%。模型表明,论文选题依托项目类型对博
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没有影响,无论学位论文选题
是来自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横向委托项目或是
其他项目类型,对博士生是否延期完成学业的影响都
不显著。 模型表明,无论学位论文选题属于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综合研究或者其他性质,选题的研究属性
对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的影响都不显著。
第六,博士生导师的性别、年龄、导师是否全职以
及是否兼任行政职务等对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没有显著影响。 导师专业学术水平、获聘博士生导师
的年限、是否为博士生制订有培养计划等变量对博士
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影响。 如导师曾获“两院”
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各类学术称号,其指
导的学生延期完成学业发生比是未获上述学术称号
导师所指导学生的 1.362 倍。 随着博士生导师资历增
加,其所指导博士生延期现象呈下降趋势,导师获聘
博导的年限每增加一年,博士生延期发生比下降 3%。
导师是否为博士生制订培养计划对博士生按期完成
学业有显著影响,导师在开学初即帮助制订了培养计
划的博士生,与无导师帮助制订培养计划的博士生相
比,延期完成学业的发生比低 44.9%。导师每周指导学
生的频率对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影响,随着指
导频次的增加,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发生比呈下降
趋势,导师指导频次每周增加 1 次,博士生延期发生
比降低 9.4%。
第七,高校为保障学位论文质量而实施的预答辩
制度对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负向影响。 所在院
系实行学位论文预答辩制度后,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
的发生比为无预答辩制度院系前的 1.857 倍。 学校或
导师提供科研资助对博士生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正
向影响。 获得学校或导师科研资助的博士生比未获资
助的博士生,延期发生比低 21.4%。 模型中,博士生获
得的奖助学金能否满足学习生活所需,对其能否按期
完成学业没有显著影响。
五、结论与讨论
研究将博士生个体特征、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
行有效联结,构建了博士生学习过程与学业完成结果
关系模型,并检验了博士生求学历程中各环节或因素
与完成学业的关系,分析探究了影响博士生按期完成
学业因素。 研究再次确认了前期已有研究的一些发
现,如博士生阶段的学习动机、准备程度以及学习科
研投入程度、论文评阅成绩、导师责任心、导师指导方
式等都对博士生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有显著影响。 在证
实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已有研究结论进行了进一
步修正和拓展。
研究发现,非全日制学习方式是造成博士生延期
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对于博士生行为选择或培养单
位制定政策都有一定参考。 对高校而言,为减少博士
生延期现象,可在招生政策或培养过程中,对非全日
制学习方式作出明确限定;对博士生而言,则可根据
自身情况和计划选定合适的学习方式。 研究发现,出国访学是造成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重要因素。 培养
单位应重新审视现有公派出国留学政策,进一步完善
公派出国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 培养单位有必要通过
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机制优化,将这一政策与本校博士
生培养目标和流程进行整合,使博士生出国访学内嵌
于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成为博士生培养链条的一个有
机环节。 通过对访学期间的学习科研内容与时间的规
划, 尽可能降低对博士生完成学业期限的负面影响。
培养单位需要对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给予更多关注
和支持,加强项目中双方导师间的科研合作,推进中
外导师为共同指导的博士生制订符合双方合作研究
的培养计划,提升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与双方科研项
目的融合度。
研究中关于课程成绩与博士生学业完成关系的
探究, 更加明确了课程在博士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博士生阶段有无必要开设课程,始终存在不同的
观点。 研究结论为重视博士生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证
据, 有助于培养单位进一步提高对课程作用的认识,
重视并完善博士生课程设置,加强并改革专业课程和
公共课程教学,切实发挥课程在博士生培养中的基础
性作用。 研究还进一步明确了科研成果发表对博士生
按期完成学业有非常显著正向作用。 研究发现,博士
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数量越多、 高质量论文越
多,越有助于其按时完成学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
当前各培养单位的博士生科研成果发表要求有一定
合理性。 为此,博士生在学习研究中要树立发表意识,
将阶段性成果及时整理并投稿;而高校对博士生科研
发表要求,也需在质量和数量上把握好度,充分考虑
博士生所在学科特性和发展水平以及学术发表环境
等因素。 研究还发现,学校实施预答辩制度对博士生
按期完成学业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预答辩制度已成为
众多高校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但这一
措施处于博士生培养过程末端,预答辩中发现论文存
在问题后,因修改论文而延期已成定局。 这启示培养
单位既要进行结果质量控制,更要加强培养过程前端
以及论文撰写过程的监督工作。
研究发现, 以非公开招考方式入学的硕博连读
生、 本科直博生在学业完成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延期。
我国开展硕博连读、 本科直博培养模式的目的之一,
在于招收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通过“长学段”方
式, 在尽可能缩短学习年限的同时培养高质量人才,
而实际效果显然有悖政策初衷。 在目前各培养单位不
断加大硕博连读招生比例、大力推行“申请 - 审核”制招生背景下,培养单位需要采取多重措施来减少这类
群体的不必要延期。 一方面,高校应结合硕博连读生、
直博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根据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合
理确定培养年限;另一方面,高校也有必要加强对此
类博士生中期考核、资格考试、论文开题、撰写以及答
辩等环节的管理与考核,建立健全分流渠道,完善分
流退出机制。
研究得到的关于博士生获得奖助学金与完成学
业的结论,与国内外学者早期研究发现有所不同。 国
外早前研究将缺乏经费支持作为博士生无法完成学
业的第一原因,国内研究者也提出高额资助对于博士
生完成学业具有双向影响, 既可能缩短完成学业时
间,也可能导致博士生延期。 而本研究发现,博士生获
得足额奖助学金对其能否按期完成学业没有显著影
响。 这一结论并不一定表明资源供给水平对博士生能
否按期完成学业没有明显影响,也不意味着外部经济
支持无足轻重。 相反,鉴于经济基础是博士生求学的
重要物质前提,有必要从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博士
生求学中经济支持作用,特别是对博士生求学生活费
用来源、需求满足程度、各项资助金额以及获得情况
等变量进行分析。
研究拓展了导师指导与学业完成关系的有关结
论。 研究发现,随着导师指导年限递增、培养经验更趋
丰富,可减少所指导博士生延期,这也启示高校在队
伍建设中应着力于强化导师指导责任、在导师培训中
更加关注新导师的成长。 另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发现
是, 获各类学术称号导师所指导博士生更易出现延
期。 这一结论与常识性认知相悖。 通常认为导师获得
学术称号标志着其具备更高专业水平,更容易获得各
类学术资源,所指导博士生在完成学业中也更有可能
获得导师有力指导和各种便利性支持条件,按期完成
学业。 本次研究的发现则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
题:如有学术称号导师对学位论文质量认定标准是否
更高,有学术称号导师其专业水平、指导责任心和指
导方式间是否内在一致,有学术称号导师在科研育人
上是否存在内在张力,应如何平衡承接重大科研任务
与指导学生完成学业间关系等,这些都有待进行更多
探究与实证分析。
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或局限性。 首先,研究中的
模型建构以及变量处理存在一定不足。 博士生的学业
基础及其科研潜力作为潜在变量,对其进行有效测量
是分析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原因的重要环节,由于缺
乏必要的信息,研究未能就这一因素对学业完成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直接估计。 研究中对以与导师见面次
数作为指导时间、以各类学术称号作为衡量导师专业
水平的指标虽有一定合理性,但处理失之简单,可能
产生偏差。 而博士生的生育状况、论文开题时间、导师
指导规模、导师科研状况以及就业环境等因素也可能
对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有所影响,受限于数据,研究
未能对这些变量进行分析。 其次,导师制下的博士生
培养具有鲜明的个别化特征,而基于模型的解释带有
概括化性。 不同因素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仍是今后研
究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延期原因中,哪些是教育系
统内因素造成,哪些是外部其他因素带来的,不同因
素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探讨诸因素与博士生完
成学业关系时值得关注的。 第三,研究样本具有局限
性,研究结论的得出仅是基于一所高校的数据,相关
结论仅是局部验证了影响博士生延期完成学业的一
些因素,这些结论对其他博士生培养单位的适用性还
有待检验。
上一篇:浅议西京学院艺术硕士(MFA)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医学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开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