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2-02 20:27:09
摘 要: 以闽台合作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论述了近年来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情况。实践证明: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
案,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等实施,有力地促进了
校企产学研的合作;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设计质量,培育了“双能型”的教师队伍,提升了学生
的专业素质、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转型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龙岩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闽台高校合作
办学,借鉴台湾地区完整技职教学学制与体系,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产业升级对应用型、技
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理论界对闽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探讨台湾
地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对大陆的启示等[1-2];二是探索基于两岸资源上的人才培养方式等[3-4];三
是针对当前闽台高校合作办学的几种合作模式探讨:校校合作模式、校校企合作模式、拼盘式合作模式、
分段对接合作模式、交换生学习模式和联合培训模式等[5-10]。而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闽台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弥补这一块的空白。根据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引导部分地
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吸纳近年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经验和创新
成果,结合我校的实际,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闽台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有助于进
一步促进闽台高校合作,提升联合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实现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一、闽台合作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实习岗位与生产过程相通,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
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相融”,实施“以岗导学,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
式,融入土木工程施工的标准规范,采用工学交替的组织形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
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专业对接土木产业,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师资不同教育环境和资源,将学训
一体的学习过程和获取实际的过程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决不能不切实际地照搬台湾地区院校的办学模式,相应的培养目标也需结合专业特点和闽西特色作适
当调整,实施应用型、特色型本科教育,从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化、个性化、最大化”发展,通过有
效融合通识与专业教育、科学与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
的融合育人理念,全面构建四位一体的“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具有更高职业素质、更强的创新能力、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应用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即培养出具有解决生产
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土木人才(见图1)。
二、闽台合作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实施与改革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基础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
性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整体素质提升的同时不失个性,有效地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培养
高素质、高能力、又有健全人生观的应用型人才。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
业,时代、经济发展的快速和人们对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土木工程方面问题都提出新的更大的课
题,从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建筑新材料等各方面都需要有更先进的研究和掌握,对于转型发展环境下的
土木工程专业,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不光要能尽快地掌握和应用已有成熟的技术和手段,更应从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加以培养,才能自主地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邀请了台湾地区高校、企业召开围绕“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
评价培养质量”为主题的产学合作研讨会。
课程体系重构注重将土木工程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同最前沿的知识、技术方法融于教学
之中。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必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需要。根据自身的优势及闽西地区特点,建立
具有地方特色的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熟悉,根据闽西地区的特点、重
点等关键性要求,相应地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突出“为地方、为行业服务”的特色,以专
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能力和素质拓
展并举,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课程体系。突出能
力培养,构建能力培养模块化课程,进一步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完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
方向、创新创业”应用型四平台一体化课程体系。一是压缩土木理论课程,打破传统教学重视理论系统
性的原则,追求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适用”的目标。二是加大实验课程、实践教学模块的比重。专业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了40%的比重,逐步构建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的课程模块。三
是更新知识体系,增设了建筑PKPM软件及应用、基桩无损检测科技应用与实务、创意思考概论、建筑
信息模型于工程整合之应用能力课程模块。四是深化、拓展闽台深度合作,改革和创新“3+1”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 ,即1-6学期进行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7-8学期进行综合实践及毕业论文设
计、创新创业(见图2)。
(二)改革教学方法
引入台湾高校优势课程体系和台湾优质教材,引进台湾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管理经验,开展教材
建设,更新和改革课程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
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使课程内容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的知
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同时探索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
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制定扶持学生创新创业教学管理办法。通过创新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
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探索非标准答案考
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三)构建实践教学平台
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创新体系,建立集教与学、能力实训、反
馈、管理一体化的平台(见图3)。把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创新举措,突出了专业文
化建设引领专业学习、学风养成、环境文化、精神特质和品牌打造。整个实践创新体系包含了专业基础知
识体系、专业相关的实训实习技能培训体系、工程思维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由三个基础系统构
成:土木工程教学大平台、学科特色学习环境和反馈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教学大平台是针对专业基础知识
素养培训的综合平台,由资源中心和课程中心两部分构成;学科特色学习环境有别于仅针对职业技能培养
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也有别于传统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不过多于强调学科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由虚
拟现实教学环境、沙盘教学和实训专区构成,三部分相互补充促进,从技能培训和工程思维训练方面给学生以全面的素养提升;反馈系统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反馈和调控作用,包括企业用人对毕业生的评价、教学
收获成果评价、理论虚拟实训之间的差异、学生建议、毕业生反馈专业建设意见。引入大数据分析对创新
体系的功能提升。
(四)“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
通过引进台湾优质国际化师资,来全面提升教学师资现状,注重培养“双能型”人才。台湾的教师多
是直接从企业引入高管或技师,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和工程精力。在校内,安排老师跟班,比如由双方
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教学任务等。
1.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实践青年教师导师制和“上讲台工程”,促进主干基础课程后备骨干教师成
长。建立制约、奖励机制,坚持每学年开展“青年教师比武竞赛活动”、举办“同上一节课”竞赛活动、
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为骨干教师搭设展示平台。积极争取参加全国性、省级技能竞赛机会,把专家请教进
学校为骨干教师做重点指导,激发教师强烈的进取心。
2.借助闽台合作办学平台,通过访学、合作交流、引进台湾、企业师资等手段培养国际化师资。要提
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育人培训。尽一切可能向老师传达新的概念,引导教师加强学习,
及时“充电”。强化培训的覆盖范围,从实际教学出发,有计划的对教师进行培训,构建一个完善的全面
的培训体系。每名土木工程专业教师2年内至少有一次赴台湾进修机会,师资团队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目标,选择进入企业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保持清醒的头脑,了解行业第一手信
息,保证教学的超前与时代性。
3.坚持创新团队制度和文化建设,积极培育教学名师。和谐的工作氛围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团队的发
展。通过有目的的培养教学团队共同的教学兴趣,促进团队成员的互相交流和启发。这不仅可以有效改善
工作效率,也能更好的促进教学团队建立良好、健康的人机关系,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强化闽台产学研合作
闽台产学研合作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关键。闽台
产学研合作对企业来说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转变经济增长,对学校来说是培养创新
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要使产、学、研三者真正达到“深度对接”“无缝链接”,
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一方面聘用台湾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来校讲学,另一
方面派本专业的教师到台湾大学进修,深入学习台湾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共同建设两岸优势互补
的教学团队。
企业人员配合教师一起给学生授课、一起做科研,搭建理论与现实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
同时也了解现实状况如何,同时也会得到一些经验教训。围绕施工准备、质量控制等岗位工作任务,依托
施工技术实训场等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工地课堂”,学训一体的学习过程和获取经验的工作过程交替循
环。实现教学、做科研过程与生产过程相通、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相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
能力。
(六)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坚持将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突出专业学习、实
践、创新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评价,构建了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通
过专题报告、口试答辩、平时表现、设计方案和实物现场评审等方式,综合各部分的过程考核成绩后确定
最后课程的成绩,期末考核还组织行业专家现场评审。如《创意思考与应用》课程完成了4次对土木结构
设计创意作品的实践,聘请了3位台湾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对学生的设计创意作品进行跟踪指导和评分,期
末聘请了企业、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对课程进行评审,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从
整体上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结语
转型发展背景下闽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实施,注重引入台湾较为先进的教育
理念、成功的办学经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能力培养,构建本科
应用型课程体系,共同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尽可能将台湾高校土木工程学系的课程融入到合作办学的专
业课程中,并大力引进台湾在创新土木工程、无损检测(NDT)、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多方面的优质课
程。借鉴台湾实践教学经验,共同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共同研究探索教学合作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建
设。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体系。强化了学生创新无损检测应用的特色
培养,获得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适应土木领域日新月异发展
变化的能力。提高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办学水平,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课程开
发建设能力,提高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通过对13家用人单位
的调研,90%以上企业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业务能力、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均给予
较高的评价。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指导的教学探讨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以许昌学院为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