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学业质量标准有效达成的教学思考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1-26 12:17:59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
“新课标”)的颁布,使新一轮课程改革有了明确的指
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新一轮高考综合改
革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近期一些省份的高考新方
案来看,普通高中学业质量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
业考试”)的作用不断扩大,在高中阶段教学中的地
位明显提升,承担着高中学段的阶段性评价、合格性
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功能,起着评价学生毕业和升
学的双重作用。为了使广大教育者对学业质量水平
有明确的认知,新课标以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
平为主要维度,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进行了总体的
刻画,并从课程性质的定位、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
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和学业质量标准及评价等
方面阐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不同学
业质量水平等级要求学生掌握的核心素养的表现水
平不一样,也就是说,掌握核心素养的表现水平决定
着学生学业质量标准达成的等级。
在此背景下,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就应该以新
课标的要求为指导,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彻于
日常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够确立积极进
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①但是,新课标对“学业质量”
和“学业质量水平”的界定和要求如何落地,学业质
量标准能否有效达成、如何达成,笔者围绕这个主题
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理解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的界定和要求
2017年版课标规定,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历史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
的主要维度就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
平”。这就为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提供了明确的理论
依据、努力方向和衡量标准。
新课标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明确划分为4
个等级,相应地把学业质量水平也划分为4级,并明
确规定了二者之间的水平要求对应关系。如以历史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2”和高中毕业生在历史学科应
该达到的合格要求的“学业质量水平2”为例,新课
标做了这样的对应(详见表1)。
通过上表的对应比较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学
科表现重在基本观点和方法;学业水平标准描述重
在对核心素养要求的学科化、详细化和具体化,给出
实质性的知识和结论。这其实是给中学教师在教学
过程中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达成学业质量水平
标准提供了抓手,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出
方向,并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融为一体,
使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成长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需
要,使教学过程既成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训练的过
程,又成为“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学业质量表现的常
规化、关键|!生的环节”。②这样,核心素养的培养理所
当然成为学业质量标准达成的最重要手段。
根据2014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
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学生
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被纳入了高考体系,学业质
量及其水平测试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为此,新课标将
“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格性
考试,全体学生均须参加,以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
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即为合格,是学生学分认定和毕业的重要依据;另一类是等级|生考试,由学生根据
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以必修和选择
性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以学业质量水平4为命题
的基本参照,成绩计人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①新
课标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规定不同考试内容,给学
生不同的选择以完成毕业或升学的任务。
在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紧紧围绕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一中心展开。“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
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②
在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历史教学必须以学生
核心素养的培育为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制订、课程资
源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评价的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使教学的全过程紧
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遵循学业质量标准,达
到学业质量的要求。
二、按照新课标:用新理念设计和创新教学方式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
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
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
程”。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
优化教学方式,确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
实施、教学评价的导向等方面都要以培养和发展学
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新理念,要在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教学。
如《中外历史纲要》(下)“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
与主要趋势”专题,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冷战结束
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
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
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
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
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所以,
对于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可确定为“能够运用世界
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相关
史事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总结和理解冷战结束
后世界发展的特点;在梳理冷战前后的世界发展状
况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
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但又使世界各国同时面临机
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
流;概括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世界
已逐渐融为一体,面对全球性问题,人类必须牢固树
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
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这样,“唯物史观”“时空
观念”和“史料实证”的培育目标与专题学习内容有
机结合,在“历史解释”中向学生渗透了“家国情怀”,
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即涵盖了新知识的学习,又使
核心素养培育指向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达成。
“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综合性操作,……
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精要在于以教学目标为引领,
统筹性地选择、组织教学内容、策略与评价”。①有了
新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的引领,教学其他环节的实
施就有了方向。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历史
情境的设计,如“一超多强”格局、G20峰会、“一带一
路”峰会、欧盟、上海合作组织、移动支付、共享经济、
英国脱欧、“911”事件、网络安全、生态问题等事件和
现象,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呈现出“世界
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了解“和平与发展是时
代主题”,感受当今世界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的
方式,认识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顺应
了“合作、共赢”的潮流,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
出的重大贡献。在此基础上,教师以问题为引领,引
导学生结合教材的叙述,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现象的
性质、特点、作用及影响等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和探究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这些史事来龙去脉,也可适当补充史料,增强学生
的史料研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
握和理解了新知识,培育了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又
使教师有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抓手,将“教”“学”
“评”都融于教学中,实实在在地促成学生学业质量
水平的提升,推动着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
三、依照新课标:用新思维开发和整合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思维是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
材”,书上写什么教师教什么,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
么教,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就是测评内容,学生
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就是教学的核心。新课标则要求
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用“教材”教学生学
“素养”,“教师要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完整、准确
地把握历史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需要整体梳
理教学内容,把握每个学习专题所涉及的范围、重要
史事和核心问题,并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学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②这样,遵循
核心素养水平的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方
面聚集资源,合理开发和整合教学内容,达到学业质
量标准的要求。
如“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一般来说教材
总是会按历史逻辑和发展时序讲述工业革命的“背
景”“进程”和“影响”,同时也会用各种史料、图片及
课文辅助系统来“保证学生理解历史规律,掌握和运
用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技能”。③本专题涉及史事众
多,范围广,涵盖了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工业革命的整个进程。但教师在整合这些内容时,首
先根据新课标要求提炼出本专题的核心问题应是
“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
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抓住这个教学核心后,教师可
以通过展示搜集到的两次工业革命重大成果的史
料,如“珍妮纺纱机”“蒸汽机”“发电机”“内燃机”和
各种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结合有关文献,运
用“史料实证”对其进行“历史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科学与技术的真正结合”
的含义,认识到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也引发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强行在拉丁美洲和亚洲、
非洲建立起殖民统治,进而理解“工业革命是资本主
义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动力”。在理解“工业革命对
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这个关键问题上,要充分
发挥课文辅助系统的作用,通过各种辅助栏目等认
识到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改善、文化素养
提高,并带来女JI生解放、人口增加等社会进步。此外,
还要看到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
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
社会问题,以及“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给亚非拉地
区带来的破坏和苦难。
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
识对历史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拓展其历史
认识广度和深度,使其能够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
和理解核心问题,而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又与学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紧密联系。这样,
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
升,对他们学业质量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四、遵照新课标:以“多元”的原贝0实施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
质量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
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保
证教学目标的实现”。①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历史
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
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
学习的整个过程”。②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为出发点,制订出符合学业质量要求的评价目标。
这样,如何把握和理解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内
涵,并将其与学业质量不同水平准确对应,是对教师
的“教学素养”的要求了。如对“全球航路的开辟”这
一专题的学习评价中,教师可以根据学业质量水平
2,要求学生运用文献、实物、图片、图像、音像、地图
等多种史料,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概况、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教师在评价时,主要关注
学生是否全面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时代背景,能否从
时空视角,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否
理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
因素,能否从时序和全球视野认识和理解新航路开
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等等。如果学生达到了这些要求,就可以判断学生在
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达到了要求。
鉴于此,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新课标要求注重
“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量化评价和质性
评价”的有机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
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评价要同时关注到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完成后所达到的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水平,为了评价真实、客观和全面,教师、学生、
家长等应积极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可以通过课堂
提问、课中课后测试和实践活动等给予评价;学生可
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给予评价;家长可以通
过关注孩子能力是否提升等给予评价。这样就可以
多视角、多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的判断,
多方式、多渠道地评价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以促成学业质量标准的达成。
当然,新课标从为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出发,并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途径,研制了学业质
量标准,对教学和评价做出明确的指导,但在今后的
教学中如何处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是不是每课内容的教学都能同时培育学生的五大核
心素养,某课对某种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达到什么等
级水平为最佳;如何处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与学业
质量水平之间的对应问题;如何检验教学评价反映
的学生学习成效就是学生具备的真实的核心素养,
等等。这些既是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也应该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思考的问
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学业质量标准的有效
达成,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立德树
人”的目标。
上一篇: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工程教育课程改革——以昆士兰大学项目中心型课程为例
下一篇: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