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原因及防范机制探析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原因及防范机制探析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9-06 10:59:58

摘 要: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科学研究的从事者,其学术行为对学生、学校、社会皆会产生影响。一旦教 师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会严重影响高校、教师的声誉和社会信誉,破坏学术界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高校 学术不端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界对此行为的深入研究,研究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危害性及原因,探索高校教师学术不 端的防范机制,为进一步肃清学术风气提供论文查重参考。
一、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例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社会 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迫切。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 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影响着国家科研能力和创 新水准。高校教师作为大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 环,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都需严格要求。高校教 师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各方面都应以身作则,起到为人师表的正面表 率作用。然而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频频曝光的种种 学术不端事件,震惊学术界和社会,持续破坏科研 精神,损害高校的社会公信力。
在我国近些年由于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学术不端行为被更多地曝光,为公众所广泛关注。根据 对近些年来曝光的学术不端案例进行整理,其中 高校教师占有较大比重,有许多教师在进行学术 研究时,为达成目的违背学术道德,出现不少学术 不端的案例,如 2006 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 生导师陈进震惊学术界的“汉芯”科研成果造假事 件。[1]2007 年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连 生被实名举报其国家级获奖项目存在造假、侵占 他人学术成果进行拼凑和包装等严重学术不端问 题经查属实。[2]年末又被爆出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志伟博士论文造假抄袭。[3]2009 年初井冈山大 学两位教师两年炮制 70 篇 SCI 论文的事件对中国学术界负面影响极大。[3]2011 年清华大学水利 系硕士孟昌波与其导师马吉明的文章 《风资源评 估改进方法的研究》抄袭江苏省电力设计院高级 工程师潘晓春的论文事件。[4]2012 年先是曝出厦 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的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文凭 纯属编造,[6]接着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陆骏也被揭露伪造履历,盗用他人学术成果。[7]同年 湖北工业大学石元伍国际获奖的作品抄袭自学生 作品。[8] 2013 年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英旭 贪污挪用科研经费。[9]2014 年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硕士生导师黎泽潮已发表的著作抄袭被曝光。[9] 2015 年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新玉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抄袭事件。[11]这一 年接连不断的撤稿风波:3 月,英国 BMC 出版社 因虚假同行评审撤销 41 篇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 [12]8 月,斯普林格集团宣布撤回 64 篇论文,这些文 章全部出自中国作者。[13]10 月,世界著名学术出版 集团爱思唯尔撤销 9 篇来自中国论文。[14]2016 年 论文造假黑色产业链浮出水面。[15]2017 年斯普林 格自然出版集团一次性撤销来自中国的 107 篇文 章。[16]同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蔡建春被 举报其博士学位论文涉嫌抄袭硕士生毕业论文。[17] 2018 年部分高校教师为评职称公开买“主编位” 事件被曝光。[18]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本文以高校 教师为切入点深入探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并 针对性地提出防范机制。
二、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
(一)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校教师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影响高校人才 培养的质量。高等院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 创新人才的使命。教师的学术行为直接影响高校 学术氛围,进一步对其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产生 作用。一个学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违背学术道德, 抄袭、剽窃、伪造,那么上为之,下效之。潜移默化 地严重影响高校学子的学术行为选择,论文代写 黑色链条中高校学生是其中的主要消费人群。高 校学生为了谋求毕业找人代写论文,伪造学术成 果,骗取学位,脱离毕业论文写作的初衷,是为了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让学生在写作、实验过程中 运用所学,提升自我。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对研究生群体的危害更 大。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群体极易受教师学术不端影响,在结题、奖 学金、毕业的压力驱动下,主动或者被动地学术不 端。教师作为研究生学术道路的领路人,是学生的效仿对象,一旦某一教师学术不端并且没有受到 制裁,就会引来模仿者,影响课题组、学院、学校的 学术风气,最终拉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且研究 生作为学术界的后备力量、新鲜血液,其培养质量 一定意义上制衡了学术界未来发展。
(二)破坏公平竞争的原则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 - 萨金特认为: 促进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驱动力就是竞争。[19]无 论哪一行业,竞争会激发人们创新,学术界也不例 外。国内设置各种学术称号、项目、奖励是为鼓励 学者们公平竞争,研究出新成果。学术研究是一个 需要研究者潜心研究、小心求证的艰苦过程,研究 者需要巨大的努力和付出,还要承担研究失败的 风险。每一位研究者的成果都得来不易,更需要一 个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来保障自己的辛苦成果, 而学术不端行为破坏了科研的公平竞争。通过剽 窃、抄袭等手段侵占他人成果,亦或伪造、捏造学 术事实,扰乱学术研究进程。以不端手段取得他人 成果占有资源、奖励,挤占其他科研者的生存空 间,严重破坏学术研究的公平竞争原则,影响科研 的发展创新。
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破坏学术市场的公平和 秩序,干扰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学术不端的教师 名利双收对潜心学术的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了打 击,更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挑战。学术不端违背了 学术研究的初衷,将追求真理、造福人类的科研活 动,作为自己上升的台阶。将学术界公平竞争推动 学术发展的环境,搞得乌烟瘴气,扰乱学术界良性 有序的发展
(三)浪费公共学术资源
学术研究需要资金和资源支持才能进行。在 项目申报中弄虚作假、走后门利益交换,或重复使 用已完成的课题项目包装后再申请,侵占学术研 究资金使得真正需要的项目得不到支持。如此致 使有限的资源支持被浪费,正常的研究工作出现 问题,最终研制出没有创新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学 术垃圾。
然而,事实是在用不当手段申报项目成功后, 许多研究基金并没有用在科学研究上。在研究过 程中项目资金被挪用,进了私人的腰包或者被用 来进行利益交换。这样的项目研究成果实验数据 多为捏造、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成果或花钱找 人代笔;在发表阶段又找人花钱买版面,我国学术 期刊有限,但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多,版面十分稀 缺。以上种种的行为都是对公共学术资源的浪费,造成目前中国学术研究成果量大但低质。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虽然只是少数教师的 行为,但造成的危害是极其严重的。随着时代发展 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地变化,未来还 会有新的形式出现。鉴于学术不端行为危害性,本 文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应该深层次多角度 的剖析其成因。力图消除学术不端行为带来的阴 霾,还高校一个公平、健康的环境。
三、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屡禁不止, 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1.功利心理
在我国高校中,学术水平、科研经费、学科点 等的认定往往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如论文发 表的数量、杂志的等级等都是重要的衡量指标。教 师在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培养任务的同时还要发 表论文。为了获取研究经费、完成任务、评职称晋 升,在功利心的唆使下,一些教师利用手中权利, 剽窃抄袭、篡改论文数据、占有他人成果以达到自 己的目的。学术研究者将学术研究与自己的个人 金钱利益挂钩,将学术研究作为自己谋求经济利 益、沽名钓誉的手段,生产大量的学术垃圾。在这 种功利心里的引导下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发生,日 益严重,学术成果看似百花齐放,实则为学术泡 沫。由此可知功利化心理不仅直接荼毒高校教师 的学术操守,更严重拉低学术成果的质量,学术道 德滑坡影响高校科研的发展。
2.从众心理
当前高校学风浮躁,当高校教师看到群体中 有人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名利双收,这给其带来了 极大的诱惑。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部分教师开始 模仿和跟随大众。而这种风气对真正潜心研究的 研究或者专心教学的教师,造成严重的心里打击。 长此以往,形成不良风气束缚教师的学术个性,抑 制其研究创新的能力。腐蚀高校的治学环境和研 究环境,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术研究的 水准。
3.侥幸心理
许多教师都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学术不端行为 是违反学术道德、违反校纪法规的,却依旧明知故 犯。盖因侥幸心理作用,自觉行为隐蔽不会为人发 觉或后果不严重不会被处罚。侥幸心理是一种基 于自我欺骗的幻想心里。侥幸心理存在于人的潜 意识中,对自身控制能力不强的人,容易被侥幸心理控制。面对着名利的诱惑,学术指标的重压,许 多教师迷失了自己。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做出了 错误的判断,从此误入歧途。
4.道德自律心理
“自律反映人作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控制与 把握,是自我认识系统的性能,是个体调节系统对 内部的积极适应。”[20]个人的道德需要的是自身内 化,而不是外界的强制。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 人们的行为以利益最大化为导向,道德的约束力 减弱。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教师的道德认知出现 偏差。道德标准的降低导致其内化的自我要求不 严谨,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正是学术道德自律心 理缺失的表现。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从社会失范理论角度分析高校教师学术不端 行为的产生原因。所谓社会失范,一般的理解是指 一定社会中规范的缺失,或者虽有规范但却失去 (或者尚不具备)应有的约束力,从而使得社会成员 的行为呈现出这样那样的无序状态。[20]高校教师 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可以从涂尔干所说的“法律失 范”和“道德失范”两方面加以分析。首先,我国学 术规范有明确的、严格的规定。然而由于对学术不 端行为未形成系统化的法律规范,部分教师对国 家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为了达到自己的 目的破坏既有的社会规范。其次,就道德失范方面 来讲,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价值取向多元化发 展。社会与高校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人们只在乎 成果不在乎过程。那么,通过学术不端行为取得的 成功肯定要比辛苦研究更快更简单,既然成功了 人们就只看到你的成功,而不会去追究你是如何 得来的。在这种道德失范的背景下,教师们学术不 端行为的发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三)学术不端行为的管理学分析
从制度管理层面分析,一是学术不端行为的 认定机制运行不够完善。虽然 2016 年教育部发布 了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但 《办法》 中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条件是大纲式 的,实际可操作性差。高校出台的学术不端处理办 法也存在此种问题。二是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的管 理措施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学术不端现象泛滥,有 了专门的处罚应对办法;但是高校对学术道德行 为的实际管理中,高校师生人数众多,科研、学业 压力重,重视程度不足,对学术道德的建设重视程 度不足,经常是“头痛灸头,脚痛灸脚”。三是对曝 光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治力度小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办法》要求“高等学校应当建立教学科研人员 学术诚信记录,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 课题立项、人才计划、评优奖励中强化学术诚信考 核。”但实际上多数学校在执行管理过程中,这一 条多流于表面。而且许多学者维权之路漫长艰辛, 而学术不端行为处罚力度轻,违规成本低导致学 术不端行为日益猖獗。
四、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探析
(一)教育防范机制
1.加强学术规范制度建设,完善学术评价制度 教育部门努力完善原有的学术规范政策,各高 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细化执行。高校将学术规范具 体为操作办法,让教师在开展学术研究时有章可 循。构建健全高校学术评价制度,以此引导学者们 遵守学术规范。当前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 生,很大程度是因为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合理造成 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与教师的学术经费申请、学 术成果评定、学术奖励的评定等密切相关。
目前国内实行的评价制度存在着评价指标不 合理、评价方法不科学、评价过程不公平的问题。 高校现行的学术评价指标过于注重量化,对复杂 的学术研究过程,简单的量化为论文的数量。规定 高校教师必须每年在什么级别的刊物发表多少篇 论文,忽视了学术论文的成果的质量问题。对高校 教师进行学术评价有利于发现其学术研究中的优 缺点,改善学术研究不足,提高学术质量,促进高 校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对目前我国学术评 价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明确,改善现有的对 教师的简单量化的学术评价机制。完善现行的评 价体系要将重点放在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创新上, 而不是以数量来衡量。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与 培养职责,全面综合的进行评价。正确的引导关于 学术不端的舆论,引导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加强对学术规范制度的教育
在我国高校中,许多时候学术不端行为的发 生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后 果的不了解和轻视发生的,他们本身不拥有评价 是非的能力,意识不到学术不端后果的严重性。在 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容易被金钱、名誉、利益 所腐蚀,这种不良的思想很容易传染给其他教师 和学生,导致各种违背学术道德规范的学术不端 行为的发生。因此,高校应该重视针对在校教师、 学生开展相应的学术规范交流会和培训活动,实 时更新有关学术道德规范的知识与法规,找出有 代表性的事例人物全面剖析。提高教师对学术规范的认知和重视,加深其对学术制度规范的理解, 明确学术不端的后果。应该制定专门的学术规范 制度,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 培养教师的学术自律意识。
(二)监督防范机制
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除了依靠学 术自律,还要依靠外界的有效监督。加强对学术不 端行为的监督是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手段之一, 纯洁的学术氛围需要监督,并及时纠正不端行为。
1.高校应完善内部监督职责,设立公开可查 的奖罚机制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发生的 现状,高校作为规范教师学术研究行为的主要单 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内学术委员会或监 督机构,负责对高校内包括教师在内的所有研究 者的学术行为进行监督、受理和审查学术不端行 为举报,并对此进行惩处。学术委员会或监督机构 对学术过程如项目申报、实施等环节进行监督,使 学术活动公开透明,保证其公平性。鼓励教师、学 生对高校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举报,积极受理 举报给出回应。要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有效地鼓励 诚信行为,抑制失信行为。对发现的具有严重学术 不端行为者,视行为程度给予相应的惩处,如导师 停止其招生资格,年轻教师则停止其评奖评优资 格等;设置学术不端行为黑名单定期对外发布,用 社会力量监督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屡教不改的教 师,向相关单位发布通告,审慎批准其研究经费。 只有奖惩分明才能有效防治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 行为。
2.要扩宽监督渠道
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尤其要充分重视传 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监督作用。利用电视、报纸和网 络等传播媒介曝光学术不端行为,引导正确的价 值取向。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学术不端行为则需要 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 建立独立于高校的学术监督机构如建立学术道德 委员会等,按照相关法规制定学术规范标准,建立 全国性质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机构,专门接 收举报、调查并处置,对社会公布调查结果。此外, 该机构不仅对个人学术不端行为进行监督,还承 担监督高校自身监督机构的职责,对渎职的机构 撤销其机构资质,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处罚。这对 防范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建立行之有效的 社会监督体系是必要的。
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覆盖面大等特性,一旦公开曝光就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学术 不端行为一经曝光就会引起强烈的社会影响,形 成舆论对其处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依靠社会 舆论进行监督需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能以 此炒作自身、报复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也不能形成 舆论暴力以偏概全,要给予其改正的机会。网络的 普及为揭露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实际可操作的平 台,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专门揭露学术不端行为 的网站,如:方舟子主办的《新语丝》,科学技术部 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主办的 《中国科研诚信网》, 这些网站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起到了积极的监 督作用。
由此可见,扩宽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的作 用在于揭露学术不端行为,进一步引起社会的普 遍关注,促使高校和法律机关对不端行为进行调 查和处罚。降低社会对学术不端的容忍度,促进学 术研究的有效发展,降低高校研究中不端行为产 生频率。
3.完善高校问责制度
近些年来,高校不断扩招生源,高校教师科研 与教学压力大,一些人为了应付了事,或方便快捷 取得成果,做出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实质上,追 求个人利益是能够被理解的行为。马克思曾说过: “人努力获得的一切事务,都能够与自身的利益联 系在一起,追求利益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 因素。[21]然而,采取不道德手段得到的利益不止要 受到批评还要受到惩罚。
因此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由内部建立起问 责系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要落实到每一个 教师上,譬如需严格记录研究全过程等,要做到以 事实为依据,有错必查,有误必究;保证处理效率 的同时做到公开、公正。对高校内的学术不端行为 必须进行处罚,对教师的错误行为更要严惩。在对 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进行问责过程中,有明确的法 律条文明确责任人与问责者,以及该承担的责任, 让学术不端问责制发挥其应有效果。事实显示,权 责分明,严惩实罚才能引人警醒,让人不敢轻易触 犯,最终肃清高校学术风气。
(三)政策、法规防范建设
国内外层出不穷的学术不端事件表明了仅仅 依靠高校学术规范和社会道德规范对教师进行约 束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规范本身强制性不足,需要 依靠教师自身的道德内化来进行,所以在实际中 无法解决学术不端的出现,此时就需要健全的法 律法规来监督规范学术,并且要严格执行,以此净化学术环境,防范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1.健全学术立法。
国内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助长高校学术不端行 为的蔓延趋势。因此完善和构建相关的法律法规 是极为重要和迫切的,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规范学术不端行为的规章制度多是 各相关部门的意见、准则,虽然对规范不端行为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缺乏专门针对高校的法 律法规。预防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需要 强力的法律约束,必须要有构建详细的、系统的学 术不端的认定和惩处的法律体系,对高校研究者 形成威慑,使其不敢跨越学术规范的雷池一步。为 此,应该尽快根据《著作权》和《专利法》等相关法 律对高校内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进行保护,对学 术不端行为进行惩治。根据实际情况对学术不端 行为的责任人追责,明确规定其所承担的民事法 律责任。针对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危害 及程度,规定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公开道歉、 经济赔偿、支付违约金等多种处罚措施提高学术 不端行为的成本,必须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经济 赔偿,赔偿金额应严格限制在责任人能承受的范 围内。如若是剽窃他人需要追加精神损失费,提高 违法成本,从根本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另 外公开道歉也是必须强制执行的,对于高校教师 而言公开道歉能让其受到教育,对自己的行为有 所反省。而且进一步可以净化学术界的不良风气, 给从事学术研究的每个人敲响警钟。
2.学术执法严格
学术立法完善后,还需从执法层面来阐述执 法的重要性。纵观国内外学术不端的案例,即使法 律体系完善,如果不能有效执行那么法律就形同 虚设,法律的威慑作用就会荡然无存,损害法律自 身的权威性。因此要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执法必 严,对学术不端行为给予强力的管控和处罚。使无 论是研究者、教师、还是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 后果心存畏惧。
首先,对学术不端的教师和包庇的组织进行 严惩。高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在学术培养过程中起 着主导作用。自身却做出学术道德败坏的行为,产 生极其不良的影响需要对其进行严惩。对查明学 术不端属实的教师,应按照相关法规条例进行惩 处。而现实中,由于高校和科研组织对其形象的考 虑多选择内部处理,并且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只是 小概率事件,就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变相包 庇甚至纵容这种行为只会使得学术不端之风愈演愈烈,为学术发展带来巨大损害,阻止其健康发 展。因此不仅要严惩学术不端者还要对纵容包庇 的组织和直接领导追责,违法必究的强制性和权 威性必须得到彻底的执行。
高校学术不端之风的盛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管理者“在其位,不能谋其政”。许多管理者顾虑重 重,考虑人情、关系等对学术不端行为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造成这种不正之风越刮越猛。面对包庇的组织 和个人,应视情况对其进行惩罚,情节轻微的取消其 一段时间的课题申请和审查的权利,对于后果严重 的不仅要赔偿损失以及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其次,减少学术执法过程的造假行为,保护举 报人的利益。学术执法人员采取匿名机制,因为执 法过程人员高频率的出现会导致造假行为的出 现,如执法人员权限过大,营私舞弊等行为,所以 要对执法人员匿名,增强其流动性,保证执法过程 的公正,树立其权威。在执法人员范围的选择上, 增加专家的比重,术业有专攻,面对针对性强的专 业要征求专家的意见,要把握好惩罚尺度,既不能 过重也不能太轻。再次,在执法过程中还要注意保 护举报人的利益,对经查属实的举报给予相应的 奖励,对其身份情况保密。对虚假举报要追究其责 任,建立良好的揭露学术不端行为的氛围。

相关文章:省级开放大学校长学术领导角色的失重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