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科技期刊不端学术论文前馈控制的思考

科技期刊不端学术论文前馈控制的思考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9-02 16:18:39

GB/T7713—1987给学术论文的定义是:“某一学 术课题在试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 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 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 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在这多种形式中,占比 最多且得到社会或相关部门最为认可的还是在学术 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论文查重抄袭、剽窃、伪造、篡改、一 稿多投、重复发表等是已被学术共同体形成共识的不 端学术论文的主要表现[1]。在此,我们只对在科技期 刊上发表的不端学术论文的前馈控制进行讨论。 从现代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出发,任何社会治 理的本质都是控制,即将一个社会治理对象控制在 道德、法律、规则规章或公序良俗所容许的范围内, 或使其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所谓前馈控制是治理者对即将出现的偏差预先采 取措施,以防止问题的发生。一篇染有不端行为的学 术论文,只有公开发表后才能成为货真价实的不端学 术论文,其负面效应才会显现出来。在我国,一篇被社 会认可的学术论文一般要经过3个基本环节:作者写作、 单位推荐和期刊发表。我们认为,鉴于我国当今的政治文化环境、认知水平和科技能力,只要建立相应完善的管 理机制,对不端学术论文的前馈控制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完善的管理机制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对作者的学术 价值观教育、作者单位及期刊的制度建设。
1作者的前馈控制
1.1学术价值观及其教育的缘由
价值观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一定哲学或信 仰的支配而作出的认知、理解、抉择的思维定式和行为取 向。学术价值观则是人们在学术活动中的价值取向。 大量的研究证明,撰写不端学术论文的目的无 非是为了一己之“名”和“利”,如职称晋升、考核评 定、表彰获奖、学位获得等心。4]。这种为一己之名利 而弄虚作假的价值取向正是不端学术行为之源,而 社会主义学术价值观正是正本清源的良方。
1.2学术价值观教育的形式
学术价值观教育可分为在校教育和在岗教育。 1.2.1 在校教育高校(含负有研究生教学任务的研 究院、所)是学术论文的主产地。作为在校大学生,特别 是研究生(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既是中华民族科技兴国 的强大后备军和未来国家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又是中 华民族精神、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的的传承者和开拓者。
因此,学术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在高校尤显重要。
高校至少应把学术价值观的教育作为一章(研究 生)或节(本、专科生),列入思想道德教育或科研方法 论的必修课程(考试,记学分)中。由于没有“尚方”的 明旨,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在试行。因此,要从顶层设 计上做出相关规定,如2017年建国成立以来首次成 立的国家教材委员会或教育部应将其纳入设计范畴。
课程学习可主要包括4方面的内容:(1)就目前 而言,可以参考文献1为主导教材,延伸学习国家和 各部委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文件。1990一2010年, 全国人大、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 权法》(简称《著作权法》)等法律文件5部;1993— 2016年,国务院、教育部、中国科协等部委发布相关文 件20余份;特别是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 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为当前优 化学术环境提出了方针政策性的指导意见。(2)还可 延伸学习国际上学术道德或学术规范的相关政策。 如《关于科研不端的政策声明》(美国劳动部:2003年 9月)、《关于科研不端的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美国卫 生部:2005年5月)、《科学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和《关 于处理涉嫌学术不端的规定》(德国:2000年)、《科学 家通用伦理准则》(英国:2004年)等。(3)了解国内外 重大学术不端案件的产生、形成及处理,如韩国的黄 禹锡、美国的波尔曼、《肿瘤生物学》针对中国作者的 撤稿事件等。(4)高校(北大、清华等)自身制定的防 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规定等。
高校教师学术价值观的树立在不端学术论文的 前馈控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作为高校教 师应主动承担起学术价值观学习与教育的双重重 任。凡是要求学生学习的课程,老师首先要研读;凡 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表率。
1.2.2在岗教育
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工作岗位上的科学研究者。
在岗教育可以从3方面着手:(1)作为继续教育 的重要内容。我们既要重视科技知识的继续教育,更 要重视学术价值观的继续教育。各行业、各地区应将 学术价值观教育纳入继续教育的总体发展规划。对 于肩负科研任务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在岗人员,应要求 取得其相应的继续教育学分,才能具有推荐申报研究 课题或发表学术论文的资格。(2)作为党团组织活动 的重要内容。第一,对于有科研和学术论文写作任务 的各级党团组织,应把学术价值观教育与“两学一做” 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重要“一做”。第二,各级党校更应把学术价值观 教育列为党的干部修养的重要内容。第三,其它形式(如报告、讲座、论坛、座谈等)。譬如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2—2017年先后举行了“公与私:青年学者如何做 人”、“诚与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义与 利:科研工作者的道德坚守”、“著作等身与著作等心” 4次专题道德建设论坛,以解决当前科学领域还存在 的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的现象。 (3)充分利用媒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手段进 行学术价值观的宣传,不仅对于科技工作者,同时对 于国民学术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小觑的社会效应。
2作者单位的前馈控制
2.1重塑“作者单位推荐制”
作者单位的前馈控制除了在岗教育外,还有一个 重要任务就是重塑“作者单位推荐制”。在我国,绝大 多数学术论文属于职务作品。《著作权法》第十六条 规定,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换句话说,作为职务作品 的学术论文,作者享有署名权无可非议,但作为作者 的所在单位,其学术论文在发表前至少应享有许可权 或审批权。作者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制定严格的 作者单位推荐制度,这也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
2.2作者单位推荐制的内容与方法
我们认为,一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应具有五个 基本属性:真实性、科学性、创新性、可重复性和规范 性。真实性是学术论文的精神价值,科学性、创新性 是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可重复性是学术论文的应 用价值,规范性是学术论文的传播价值。
2.2.1学术论文的真实性应包括3个要素,缺一 不可:一是学术论文中所表述的学术思想、事件或要 素是真实发生或存在的,二是学术论文中所表述的 真实发生或存在的学术思想、事件或要素与署名者 是有直接研究性的因果关联的,三是以上两项立的 学术论文中是将被唯一投稿的。一篇学术论文看上 去可以似有科学性、先进性等属性,但它不一定具有 真实性,因为它可能是伪造的(不符合要素一)或剽 窃、抄袭的(不符合要素二),也可能是重复发表的 (不符合要素三)。不少学者[5。7]把学术论文的真实 性涵盖在科学性内且主要是指要素一,这在当时的 历史条件下也许是正确的。但随着新的历史事件的 发生,真实性的内涵应独立出来,这对于我们防范和 惩治学术不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2.2 推荐内容与方法 学术论文是否具有真实 性,除了作者本人,最具有知情权的是作者的所在单 位,特别是作者完成具体工作的基层单位(科室或课 题组)。当下的现实是,把鉴别学术论文真实性的全 部工作一股脑地都甩给了期刊[8],这不仅大大地增加了期刊的不合理工作量,给期刊带来了沉重的心 理压力[9],更是不切合实际和难以做到的。
作者单位推荐学术论文的重点是其真实性。推 荐函应包含3个方面说明:一是学术论文所表述的 内容是作者自己研究的,无剽窃、抄袭、伪造;二是署 名的作者真正地参与了该项研究的相关活动;三是 无一稿多投、重复发表。
出具单位推荐函的程序是:首先由第一作者或 通信作者向单位提出学术论文投稿申请,对学术论 文的真实性作出说明;其次由第一作者所在的基层 单位(如科室或课题组等)提出初步推荐,然后由单 位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审核合格后开具“学术论文发 表推荐函”。该函一式3份:一份寄往投稿的期刊, 一份第一作者保存备查,一份(连同学术论文全文) 科研管理部门留底存档。对于网上投稿的也可以将 推荐函复制成图文的形式与论文同发。
作者单位还可以作出“未经推荐而发表的学术 论文,在学业、晋升、考核、评奖等活动中不予认可” 的规定。这种规定是符合《著作权法》的。
真实性除了主要是通过实地、走访、查档或面对 面的调查来求证外,还可利用网络信息系统检测,如 通过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行为检查系统、武汉大学的 ROST反剽窃系统、中国万方数据库检测系统等。
3期刊的前馈控制
期刊的前馈控制是指在收到作者的学术论文和 作者单位的“推荐函”后,正式刊发之前编辑部所做 的控制工作。对此,编辑部应从审稿环节严防不端 学术论文的产生。
3.1完善“三审制”
传统的编辑职责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术价值 (科学性、创新性)、应用价值(可重复性)和传播价值 (规范性)上,正如《图书质量保障体系》(1997年,新 闻出版署)所言:“三审制”主要“从专业的角度对稿 件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学术价值进行审查”;1980年, 国家出版局、中宣部颁布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 重申了编辑(或助理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和 总编辑终审“三审制”;2016年,国务院第四次修订 发布的《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出版单位 实行编辑责任制度”,第二十七条提到了“出版物内 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的处罚规定,但均未对控制和 防范不端学术行为的职责做出明示。随着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改革向深水区的涉入,在国家未 对“三审制”作出改革之前,我们必须主动肩负起历 史赋予的对于不端学术论文的防范使命,把学术论 文真实性的审查放在与其他属性同等重要的位置。
3.2把网络系统的检测列入初审
初审的主要任务是审查真实性的要素二、三。 虽然前有作者单位的推荐控制,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由于检测技术条件、检测水平的差距性,以及有意或 下意识存在着的本位思想和人情意识,或使“推荐” 有所折扣。另一方面,由于各系统间还存在着商业 性竞争,各具特点又各有不足,因此双系统[91或多系 统检测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发现的问题,应首先与 作者单位联系,让其进一步与作者落实后转入二审。
3.3实行二审双轨制
二审应由专家和编辑部主任或副编审及以上职称 者“双轨”同时进行。期刊应推行“对口”专家盲法审稿 原则,摒弃作者推荐审稿专家。近期,作者自荐甚至冒 充专家引发不端行为者时有披露。对专家的要求是: 学术论文中所表述的概念、定义、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真实可 靠等。这实际上也包括了对抄袭、剽窃、伪造、篡改等 不端学术论文的审查,这也符合专家对学术不端行为 的认知实际。
3.4充分发挥汇审制
在主编主持下的执行常务编委会集体汇审可以 集思广益、扬长避短、查漏补缺,把好最后一关。

相关文章:中医院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