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中医院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思考

中医院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及思考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8-28 19:43:01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特征,发挥 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 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2015年10月,中国科学 家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激励我们所 有中医药人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研究生教育作为 中医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力和国际竞争 力的主要途径,而学术型研究生是中医药专业基础研究 的主力军,因此优化中医药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 式,有利于改善中医药科研水平,提高中医药科研人才 的素质。笔者通过分析目前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现 状与存在的问题,寻求合理的改革对策,以期为进一步 提高研究生论文查重质量提供参考。 1中医院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探索现状 现代医学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 类型,随着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并轨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针对作为中医科研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的学术 学位研究生,又该采用怎样的培养模式以提高科研思维 和科研能力?
1.1中医院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刘铜华 等[1]回顾了中医研究所教育38年发展以来的各个阶段,认 为目前中医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培养模式、社会需 求、学生管理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1.1.1招生与培养方案研究显示,从2014年全面推行 中医临床规培教育以来,中医院校的学术型研究生数量 正在逐年递减,且在培养质量上也呈下降趋势[2]。优秀 的中医学本科生更倾向于攻读专业型学位,直接影响了 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创新与学科的学术发展。此外,与 西医院校和专业相比,中医类院校专业在规划学术型研 究生培养方案时,尚存在实验课程开设不足、导师课题 有限、科研资源缺乏等问题[3],尽管中医临床型研究生 的培养已并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但大多院校并未很 好地区别学术型研究生与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以 及学术型研究生与临床规范化培训的衔接,很多中医学 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只注重了实验技能的培训但完全 没有临床基本技能,因而无法真正培养出服务于中医的 科研人才。
1.1.2科研思维与能力培养大多研究生本科阶段没有参 与科研项目的经历,同时还有部分学生对中医药的文化 缺乏自信和价值认同。这致使有的研究生不注重自身科 研思维的培养,习惯被动接受导师的任务安排,主动参 与度低;有的专注于实验技术,结果只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而缺乏创新科研思维;还有的研究生认为中医是纯 临床学科,于是选题照搬西医的科研思路,最终导致为 了研究而研究,很难转化到中医临床。这导致了研究生 毕业脱离导师团队后,不少都无法独立进行科学问题的 探索——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只能模 仿已有的研究模式和方案,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无法 体现出来源于临床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科研思维。
1.1.3学生管理与学位论文目前研究生的普遍管理是 “导师负责制”,然而,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导师相当一部 分仍是临床医生,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需要在临床处理病 人和带教专业型研究生,这导致了学术型研究生和导师 接触的时间有限,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 度并及时与导师汇报沟通,则势必导致导师不了解学生 动向,形成“放养”的局面。近年来,学术廉洁已经成 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重点关注问题[圳,研究生正处在科研 工作的起步阶段,因此更应树立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 对学位论文的考察除了关注论文自身的科学意义和创新 性外,不可忽视对其原始资料的记录以及文献的科学引 用等加强督导。
1.2中医院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探索改革面对各种各样 不尽如人意的现状,在医教协同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过 程中,中医药教育者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更优质 的培养模式,以面对中医药科研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目前已有不少院校针对中医类专业开展了学术型研 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山东 中医药大学提出“精研中医经典、博学传统文化”以培 养中医创新思维的对策,结合跟师培养I临床辨证思维, 扎实学术型研究生的中医功底[s1;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 了研究生创新与发展中心,并基于该中心开展学术沙龙, 既传承了名中医的思想,同时又为研究生提供了实践的 平台[s1;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增强研究生学术与研究素 养”为核心进行的探索,改革课程设置,优化授课方式, 定期举办研讨会、学术论坛等活动,以提升学术型研究 生的综合素质Ⅲ;南京中医药大学采用“研究生培养小 组负责制”,以导师为主要负责人,配合科研指导老师、 临床指导老师等,分工管理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全面提 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8]。
2中医院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对策
我们在医教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多年的学术 研究生的带教实践,结合本校及兄弟院校在培养中的探 索经验,思考总结,对中医专业学术型研究生教改提出 了如下的培养思路——以构建学术平台,强化学科、导 师队伍为基础,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建立系统规范 的研究生培训和考核制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学术沙龙、 讲座等形式建设开放的、创新的学术环境,以带动和增 强研究生学术和研究素养的形成。
2.1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调整优化培养方案与现代医学 不同,中医学是传统文化积淀下的实践医学,因此各大 中医院校首先应积极营造富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 全面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医药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认同。同 时,中医学既包含丰富的基础理论,又离不开扎实的临 床技能,高质量的中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不仅要继 承与创新并重,更要基础与临床并重[9],而不是完全脱 离临床的现代科学实验。纵观中医人才的成长规律,我 们发现,传承流派在中医人才成长和学术观的形成过程 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学术型研究生,也应该 保证一定的跟师临床实践的时间,一方面可以深度挖掘 导师或导师指定传承人的临证经验,另一方面学术可以 通过临证的体会和感受,寻找自己感兴趣或适合自己的 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导师再安排有针对性的科研能 力和思维的培养,形成个性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便 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实践。
2.2实施学生自我管理建立考核制度规范学生是学习 的主体,研究生更应具备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但在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还应配合健全的考核制度, 例如课题组定期开会,由研究生汇报学习情况或实验进 度,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进度布置任务,并对学生 的汇报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做出考核评价;另外还应建 立研究生个人学术征信体系[4],从学生阶段强调学术廉 洁与诚信,以保证学术论文的原创性、提高成果的科学 价值。
2.3构建创新学术平台强化学科导师队伍研究生本人 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除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和自我 管理之外,还需要所在学校或学科提供的专业学术平台 的支撑,以及导师个性化教学的启发和解惑。学术平台 的建设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平台,针对文献检 索、科研设计、数据统计等公共科研技能,采用多种教 学方式集中授课;第二,互动平台,针对不同专业方向 的特点和发展近况,采用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形式交 流解惑;第三,实验平台,除了针对实验操作技能和实 验室安全等内容采用专职科研老师集中系统培训外,还 应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尽可能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空 间,以及和校外机构共享研究资源的便利。师资力量应 当与学术平台配套,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可采用“双导师” 或“导师指导小组”的形式,指导小组内必须有具备丰 富的专业知识储备的资深老师和具备创新科研的能力的 年轻教师,并让学生适当的参与到导师队伍的课题申报、 结题等工作中,方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 学、微课、慕课等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独立思考,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结语
在医教协同趋势下,如何按照十九大报告“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要求,引导学生热 爱中医药、增强自信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又不背离中医人才的发展规律,是中医学术型研究生培 养改革的关键。目前各大院校围绕中医类研究生培养的 改革都有各自创新的尝试,也给了我们不少启发,学校 不仅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应强化中医药特 色的校园文化、强调以创新型科研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培 养模式,加快完善与之配套的平台建设,方能真正提高 祖国医学的科研水平,培养出高层次的中医药科研人才。

相关文章: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学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