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浅谈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大学生学术不端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8-27 11:56:12

摘 要:当前高校学生的论文查重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随着各大知名高校不端行为的陆续曝光,对于该问题的防治已到了 刻不容缓的地步。 本文从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界定入手,列举了当今大学生常见的三种学术不端形式。 并试图从学生学术道德诚信缺失; 学术规范教育缺位;监督惩罚措施无力等方面分析该行为的形成原因。 最后,针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治理对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中, 尤其是大学生在论文写作中,剽窃、抄袭、侵占他人研究 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等违反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 行为[1] 。 学术诚信是青年大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更 是学术创新的基石。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 拥有了越来越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一些不能坚守学术 道德的学者抄袭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也越来越 严重。
一、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见形式
(一)抄袭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抄袭或剽窃他人学术成果是指窃取他人的思想、方 法、成果或文字而未给他人贡献以足够的说明。 作为大 学生最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通篇 抄袭剽窃和部分抄袭剽窃。 通篇抄袭一般是将他人的论 文内容一字不改的剽窃,仅仅修改文章题目和作者姓名 后就进行发表;部分抄袭则是指将多篇文章进行拼凑组 合后插入自己的文章段落中,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 这 些换汤不换药,只追求数量变化,忽视学术质量的行径毫 无意义,同时导致了无意义的科研资源浪费[2] 。 与通篇 抄袭相比,部分抄袭更不易被察觉,且难以界定。
(二)将他人学术论文进行“洗稿”
“洗稿”一词最初源于新闻媒体界,本指新闻、媒体 等网站通过一些规避手段,多次编辑稿件或通过不同渠 道发表,以隐藏其真实的来源,避免著作权的审查[3] 。 但 究其本质,洗稿实为“高级抄袭”。 传媒法专家魏永征教 授表示:“ ‘洗稿’这个词语,今天在网络上已经发生了质 变,已经不再具有从前香港新闻界所 具 有 的 可 理 解 性。[4] ”如果将简单的复制粘贴定义为抄袭剽窃,那么洗 稿则是将他人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拿来重新整合,对其中 的研究课题、结构框架、中心思想、表达方式等进行加工 和修改,变为自己的原创论文。
(三)编造或篡改实验数据
2014 年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被曝涉嫌篡改 实验数据,她的两篇《自然》 论文中存在多处图像问题, 同年 7 月 2 日,她的两篇论文被撤下,这个事件值得我们 深刻反思。 在真实的科研道路上,很多大学生无法忍受科研这条漫长而孤独的旅程,便在实验数据上动起了歪 心思。 当今互联网络四通八达,为大学生查阅前人科研 数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那些妄想通过篡改和编造 实验数据获得学术成就的不端分子提供了条件。 还有部 分学生利用 PS 图像处理技术对实验数据和插图进行修 改,“美化”自己的实验结果。
二、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分析
(一)学术道德诚信缺失,科研创造能力欠佳
学术道德诚信是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应坚守的原 则和底线。 许多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学术道德修 养薄弱,他们的思想易受社会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再加之 经济上未能独立,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 在当 前社会功利风气盛行的大背景下,一些大学生只注重学 术和评优中的获得,而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 自我完善,放松了对学术道德、治学态度、学术精神的践 履,导致不良的风气和思潮得以入侵[5] 。 中国传统儒家 教育十分重视个人诚信问题,但基础教育却很少涉及学 术诚信领域,这样的情况也使得许多学生心中未能正视 该问题。 再者,部分大学生科研创造能力欠佳,学术研究 能力不足。 高等教育普及后,部分不具备学术研究能力 的人员步入大学生行列,由于自身不具备知识产出能力, 他们便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来非法获取科研成果,以达到 获得成果等目的。
(二)学术规范教育缺位,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当代大学生学术道德诚信缺失,究其深层次原因,是 由于高校学术规范教育缺失导致的。 必要的学术规范教 育有利于约束大学生的学术行为习惯,可有效的避免在 学术研究中产生学术不端行为。 我国高校对于科技伦理 方面的课程一直存在缺位的情况,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政 治教育的同时,不可忽略科学道德教育[2] 。 由于大学生 群体对学术规范缺乏透彻的理解,易在未来的学术研究 过程中产生不当的学术行为。 同时,我国学生普遍缺乏 知识产权意识。 高校只有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 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 但遗憾的 是,我国目前尚未广泛开设有关知识产权的课程,未能让 学生清楚知识产权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知识产权法保护自己。 正是由于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淡薄,才会出现侵 占他人或被他人侵占科研成果等乱象。
(三)内容审查环节放松,监督惩罚措施无力
造成当今发文乱象的原因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刊物 本身,部分以盈利创收为目的的杂志社对于来稿内容审 查环节放松,没有对低劣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加 以制止与警示。 若在发文初期加以认真检测,抄袭等低 劣的学术不端现象就可被避免。 除此之外,对比国外学 术界对该行为的强力制裁,我国的监督惩罚措施显得异 常无力。 2016 年,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在国际顶 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一项“ 诺奖级”的研究 成果。 但国内外大量实验团队均证实实验结果不可重 复,韩春雨涉嫌编造实验数据。 2017 年 8 月,韩春雨主动 撤销争议文章。 在河北科技大学发布的调查结果中仅表 示:“撤稿论文已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 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据悉,学校只是象征性的收回了 论文发表后给他的一系列荣誉和绩效奖金。 但上文提到 的小保方晴子就没那么幸运了,同样是涉嫌伪造实验数 据,小保方晴子被早稻田大学实行 24 小时监控,要求重 现全部实验数据,但试验并没有成功,她的博士学位被早 稻田大学收回。 其导师笹井芳树因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在家中自缢身亡。 由以上对比可见,我国学术造假成本 如此之低,部分高校也未能摆正态度,仍尝试进行包庇, 学者又何以惧怕不端行为被查证的惩罚呢?
三、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治理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学术道德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
2015 年美国厚仁教育机构(WholeRen Education)在 波士顿发布的《2015 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中,首次 针对遭到大学开除的留学生群体做出分析。 根据数据分 析显示,在 2014 年期间,大约有 8000 名中国留学生被美 国的大学开除。 学术不诚信是中国留学生最易犯的错 误。 我国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缺乏系统的学术诚信教育, 对于学术道德规范认知不足,未能引起重视。 为切实提 高我国大学生学术道德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高校集中 管理与媒体多方宣传应双管齐下。 高等学校应将加强道 德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内容,定期 开展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特点的科学精神教育,围绕科研 诚信等主题,开展多形式、宽视野的宣传教育活动,将学 术道德教育常规化。 同时应开发新型育人策略,发挥任 课老师、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通过启发、劝导、 帮助等方法,多层次实现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工作[6] 。 此外,高校可联合社会力量,通过互联网、广播等媒体的 介入,巩固学术道德建设宣传成效,共同帮助大学生优良 学术道德诚信行为习惯的形成,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 转变。
(二)健全大学生长效诚信机制和学术评价标准
大学生群体出现篡改或编造实验数据问题需严肃对 待,因为神圣的科学精神不容亵渎。 为解决该问题,高校应建立以科学道德为导向的长效学术诚信机制,建立健 全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学术不端行为记入终身跟随的档 案中,同时该档案作为大学生入党、结业、评奖评优的依 据。 学术不端行为将对其日后学业生活乃至就业产生重 大影响[2] 。 此类诚信机制的加入,将对大学生行为起到 显著的约束作用,促进道德诚信自律意识的养成。 其次, 各大高校应构建完备的科研评价机制。 在学术评价标准 制定中,应明确学术不端的类型,避免学生因对相应概念 以及范围界定模糊不清,在无意识情况下出现学术不端 行为。 由于学术成果与奖学金、评优资格直接相关,使得 大学生不惜铤而走险。 因此在学术评价标准实践中,应 摒弃唯科研成果论、唯成果数量论的片面单一评价办法。
(三)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与惩处力度
我国高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监管不严,导致不端行为 泛滥;惩处力度不足,造假成本过低,导致造假者无所畏 惧。 针对此现象,我国各大高校对学术不端的监管不能 只是停留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应完善培养阶段的检 查、监督、管理,健全各项规章以期实现对大学生学术行 为的条例约束目的。 其次,高校应对已经出现的学术不 端行为展开严肃的惩处,以对其他学生的学术不端倾向 产生警示作用,净化学术环境。 除此之外,及时完善法律 治理学术不端的体系也至关重要。 目前在法律层面有关 规制学术不端行径的文件较少,虽有一些成文的制度,但 其立法层级较低,且有很多倡导性的条款,法律效力不 高[7] 。 因此,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实现统一立法,构建多元 化治理学术不端的法律体系。
四、总结
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坚持反腐败无 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推进廉政建设,实现不敢腐、不能 腐、不想腐的目标。 在我国,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也应如同 对待贪腐现象一般坚决打击,使学术研究群体不敢抄,不 能抄,进而不想抄。 在对大学生实施学术道德诚信教育 以及构建长效诚信机制时,需要做到内外兼顾,不断培养 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养成,同时加大监管与惩治力度,齐头 并进来加固大学生对抗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墙。

相关文章: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