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造假早已不是新闻。为了达到个人目 的,一些人不顾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在诸如职称评定、晋级加薪等方面,采取剽窃论文查重抄 袭、弄虚造假等手段,严重亵渎和污染了学术这片 净土,一片狼藉。
本来以为,造假行为只是一些学术水平低下 或才疏学浅者的“无奈”之举,但看了去年年底南 京大学正式对外发布的关于对该校教师梁某学术不 端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理报告后,让人不能不再次 感喟:学术造假已不再是个别“无能之辈”的苟且 之举,它直接渗透到“高端”学术层面,实在令人 扼腕叹息。
能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哪怕只是其中 一分子,也值得人们尊重。道理都懂得,学术研究 要靠真本事,要有相当的水平,自然也要有相匹配 的知识和能力。
南京大学的梁某,身为该校社会学院教授、 研究生导师,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 者,荣誉光环可谓不少,而且含金量也足够。然 而,两个月前一篇《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 论文》的报道,把这位“巾帼”佼佼者推上风口浪 尖,根据随后的一系列调查发现,梁某至少有15篇 学术论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问题。
在此之前,也曾发生过一些“高端”人士造 假问题,并被媒体一一曝光。先是,同济大学宣布 担任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美籍华人学者 杨杰在同济大学工作期间,存在着学术造假行为, 三次将他人成果列入自己名下;接着清华大学公 告,该校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在申请职务时提供的 个人履历、学术成果与事实存在严重不符,涉嫌学 术造假;然后是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涉 嫌抄袭、剽窃原博士生导师实验成果,发表的8篇 论文全部为造假。据了解,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不 少科研、学术单位和院校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不端 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学术造假令人愤怒。在一般人眼里,学术研 究属于“至高无上”的事业。因为许多研究和试验 直接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有关,是造福人 类的事业,容不得任何虚假和水分。然而事实上, 利益熏心往往与人们的良好愿望背道而驰。 可悲的是,学术造假并非个别现象,也不分 国界。最近哈佛大学曝出的重大学术丑闻,不仅让 这所享誉全球重量级的大学“丢尽颜面”。也震惊 了全世界。该校教授皮耶罗·安韦萨,自称在“心 脏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发现”——“骨 髓干细胞可以转化为心脏干细胞”,实际被证实为 一场彻头彻尾的欺骗。
造假总得有理由,涉事者都在为自己的不端 行为找“根据”。评不上职称的在“埋怨”评定 条件过高,晋不了级的在“责怪”论文数量规定太 “死”,申请不到研究经费的在“牢骚”各种要求 不合理。唯独,对自己的造假行为“顾左右而言 他”。
学术造假固然可恨,但目前还无法根除,接 下来就要看如何处置了。视而不见,轻描淡写, 最后的结果且不说后患无穷,从某种意义上助长 和纵容了歪风邪气,这种“软弱”绝对要不得。 值得宽慰的是,一些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部门 并没有一味姑息迁就,发现问题就“重拳”出 击。南京大学给予梁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行政 记过处分,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调离教学科 研岗位,终止“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聘 任合同等处分。至于前面提到的那些被曝光者, 不是被除名、解聘,就是被撤职、开除。国外在 这些方面更不手软,哈佛大学没有因为安韦萨离 开学校,拒绝承认造假就放手不管,而是要继续 追究其应承担的所有责任。
其实严格严肃严厉的处置,还是有相当威慑 力的。谁都清楚,若是人格、尊严、形象都荡然无 存,即便活在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相关文章:网络小说著作权侵权及赔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