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探究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1-18 17:16:36
[摘 要]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企业一线培养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基地,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担负引
领性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基础。针对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
设计过程中存在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育学生创新创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切实提高
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关 键 词]“工匠精神”;应用技术型人才;本科毕业设计;校企合作
2016 年 3 月 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到:鼓励企
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8 年 10 月 22 日,中国工会第十七
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大会报告中提出:要
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工匠精神回归,让工匠精神成为时
代风尚。那么何为“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
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
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为实现中国从全球制造大国到制
造强国的跨越,2015 年 5 月 8 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
2025》,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
动纲领。中国要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成功实现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
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已被唤醒,并成为时代精神。弘扬工匠
精神,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是一条长久之路。创新创
造、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职前人才培养的重任,特别当前应用
型本科院校作为培养企业一线高端应用技术人才的基地,在现
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担负引领性的重要作用。将“工匠精神”
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是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基础,才能实
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契合产业发展的“育匠”目标。
一、校企合作模式对毕业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综
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大学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
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活动过程。
此环节是学生在教师一对一指导下,学生系统补充、深化学习
专业知识、加强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的一次重要过程,培养学
生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目前,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展多局限于校内专业教师指导模式进行,但这一传统模式已愈来愈显示出不足和不适应
性,如设计(论文)选题陈旧,与专业、行业结合不紧密,脱离就
业实际;指导力量不到位,缺少企业的有效参与,缺乏具有工程
实践背景的师资力量;由于学生第八学期忙于就业与考研,缺
乏足够的研究手段与论文撰写时间,学生毕业设计主动性不强,
使毕业环节流于形式、质量严重滑坡等。而毕业设计(论文)—
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模式,
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模式下,
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和校企实践环节可同步进行,其显著特
征是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依
靠校企合作、产学研这一路径,新时期的校企合作、产学研,
也必须要有工匠精神内涵的融入。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毕业设
计环节是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
二、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模式
校企合作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按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的
场所不同可分为校内校企合作模式和校外校企合作模式两种。
校内校企合作模式即在校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课题形
式为真实的校企合作课题,课题内容应以企业行业面对的实际
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校外校企合作模式,即将学生的毕业设计
教学环节放入企业中,以解决工程实践性技术题目作为毕业设
计课题。企业中的设计师或工程师可以直接对学生的毕业设计
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在企业运作的模式下,更加真实地做到理
论联系实际。这种方法不仅帮学生提前进入真实项目的运作模
式,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综合技术能力以及对岗位和社
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很好地从学习阶段过渡到工作阶段,也
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困扰,同时也便于企业招聘,选拔
出本企业需要的人才。当然,企业有自身的运作模式,每个项
目都需要许多工程师共同配合完成,而受毕设环节时间和学
生知识能力限制,学生的毕业课题可只负责完成项目的一小
部分。
三、不同毕业设计指导模式下“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探究
(一)校内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此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通常借助于校内专业
教师与企业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提出,每位学生的课题内容针
对项目中的某一方面内容进行研究。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学
生初次接触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
经历,在此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
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极为重要。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
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向教师提出,然后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
指导教师共同确定解决方法。每周以例会的形式进行至少一次
沟通,每位学生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提出毕业设计(论文)中遇
到的问题,指导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
性和创造力,这种方法能使指导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
(论文)的进展情况。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及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教师应和学生共同探索,指导学生学会文献和资料的搜索
与查询,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到最佳途径为止。由于“校
企合作”进行的毕业论文与企业的紧密结合,论文完成的目标
是必须能够解决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问
题、每个数据都非常认真,学生也就逐渐养成一丝不苟的作风,
这种治学态度,不仅保证了实验建立在稳固而可靠的基础上,而
且有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严谨的学
习态度。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帮助
学生完成一篇论文,而且要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即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
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校外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规范,合作的企业必须是在当
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内备过案,且与学校签订过实习基
地协议的企业。企业能自愿提供一些具有管理、技术含量的实
习岗位,并配备相应的企业指导教师,并提供一定数量的毕业
生就业岗位,并能配合学校的就业计划,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毕
设环节的管理规范以及促进学生的就业。
对实习学生比较集中的企业,学校可以采取将学生分成小
组,每个小组 2~3 名学生,两名校企指导教师指导 1~2 组的方
式。课题的选择要结合合作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学生可以参
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
容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注
重过程管理,明确校企双方指导教师的职责,既明确分工又通
力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选题
结束后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下达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书,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企业指导教师负责
具体的技术指导,校内指导教师负责论文格式、时间、节点等内容的把握,协助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
指导。
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可采用“工匠”培育与“现代
学徒制”相融合的模式进行。“学徒制”本身是一种古老的职业
技能传授模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师傅带
徒弟)为主要形式,通俗表达为“手把手地教”。随着工业生产朝
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传统学徒制受到全面挑战,其原有的狭
隘传授与不规范的教导方式,逐渐朝着全面性和规范性的教育
方向发展。“现代学徒制”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将传
统的学徒制与学校职业教育相结合,以学校和企业为双主体,
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将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实现校企
合作、工学结合。基于“工匠”培育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实质,是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继续深化。“工匠”培
育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是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巨匠”师傅
对学生的联合传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将教师扎实的理论知
识功底、师傅精湛的技艺、实践经验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工作
态度传授给学生,这种基于“工学交替”“产教融合”“工匠精神”
传承的新型“师傅与学徒”关系的构建,将企业“工作领域”与
学校“学习领域”有机结合,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本科应用
型人才。
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进行毕业设计环节,可根据校内导师的
校企合作课题情况、签订实习基地的企业资源情况和学生的实
际就业意愿进行分配。两种模式下都需校企共同指导学生开展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即校企双方各有一名人员担任学生的毕
业论文指导教师。企业的指导教师可由企业的工程师或管理人
员等具有相关资质和指导能力的人员担任,校方的指导教师则
为学校的专任教师。此外,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采用
校企共同评价的方式,特别是校内指导老师需要对学生毕业设
计的进度进行分阶段性检查和监督,答辩小组成员包括校企双
方的指导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校方其他教师等,
从而对学生给出相对综合性的评价。
上一篇: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延伸到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以空气动力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
下一篇:“95后”设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和对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