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多样化选题探讨

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多样化选题探讨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10-17 22:54:51

摘 要:对测绘工程本科毕业设计选题方式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毕业设计选题陈旧、题目无针对性和选题脱离现实是 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出题方式多元化、课题来源广泛化、双向选择人本化和课题难度等级化来构建测绘 工程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多样化,为学生因兴趣爱好选题和教师因材施教提供参考。
关键词:测绘工程;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多样化选题
1 引 言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以下简称毕业设计)是大 学学习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 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自主创新、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 的全面检验,同时又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证的重 要依据。 做好毕业设计,为学生今后撰写投标文件、项 目申请书、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等都有非常大的帮 助,也是学生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
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的先决条件。 选题既要反映本专业、本领域当前研究 的热点和市场需求,还要与科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紧密结合,最好还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 相一致,且要难易适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 选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 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许多研究在探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时强调了选题 的重要性以及在选题方面的改革和创新[1~4],如规范 拟题和选题、结合科研或工程项目选题、校企联合培养 选题、结合大学生创新竞赛选题等。 有从满足学生、教 师、学校和社会四个需求的判断标准出发,阐述了科学 选题应遵循的实践性、时代性和新颖性[5]。 学生根据 自己的专业方向、专业兴趣和毕业去向进行开放式选 题[6]。 本文从选题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多样化选题。
2 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存在选题陈旧、题目无针对性和选题脱离 现实等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 和专业能力来选题,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被大大遏制。
2, 1 毕业设计选题陈旧
有的题目过于陈旧,立意不新,学生不感兴趣[7]。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与择业方向或研究方向一致的 题目,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效率 自然也高,同时还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转变角色的时间。
2, 2 毕业设计题目无针对性
有些选题范围很窄,相当于课程设计,工作量明显 不足,达不到学习效果,而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又往往导 致学生喜欢选择这类题目。 有的题目太大太宽,有的 题目是虚拟的,没有真实数据,学生只能泛泛而谈。 无 论是教师出题,还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出题,都受到教 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工作阅历和实践经验等因素的影 响,少有或没有科研和工程项目的教师给学生参与实 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机会就少。
2, 3 毕业设计选题脱离现实
有的题目要求太高,本科生没能力完成,如有些从 教师的学术论文或科研项目中分解出来的难度过大的 题目,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只能是参考现有资料,而自 己深入思考的观点和论述少之又少,更不要说创新了。 有的选题与客观条件和现实不符,如一味强调新技术、 新方法、新设备的应用,但毕业设计经费不足以购买实 验数据,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完成选题的条件等。 有的 题目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 有的题目不切实际,不 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技能需求,不符合当前国家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 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探讨
毕业设计选题要与培养目标一致,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的基础和毕业后的去向。 因此,毕 业设计的选题要与科研、生产、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相 结合,同时也要与学生的就业方向或研究方向相一致, 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 创造性。
3, 1 出题方式多元化
教师出题、学生和教师探讨协商、学生自定三种出题 方式并举,既体现了社会需求和教师的研究方向,又增强 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对毕业设计内容的兴趣指数也 会大大提高,学生自然更有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教师出题通常将自己的研究专长与教师所做的科 研和工程项目结合,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注意优化自身 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便能将新知识 充实到教学、科研和生产中来,申请到学科前沿的科研 课题,接到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再将最新的科研成 果和工程实践更新到教学中,达到教学、科研和科技服 务的有机良性循环。
学生和教师探讨协商与学生自定题目通常是学生 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在前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材 料,对课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另外,师生探讨协商 和学生自定题目出现题目和内容重复的几率低,抄袭 的可能性小,创造性更强。 既有前期积累,又有兴趣督 促,论文质量自然会高。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指导学 生结合科研、生产和实验实习进行一些探索性学习,发 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并将问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
3, 2 课题来源广泛化
课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实习单位所要解决的实际问 题、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学生申报的创新创业类 课题、指导教师的生产项目或科研课题。 选题与科研、 生产、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毕业设计才能成为 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根据来源的不同,课题分为项目引导型、学习发掘 型和生产实践型。 项目引导型是指结合本科生导师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教师的科研和生产课题、测绘工 程专业的技能大赛和科技论文竞赛等,实施毕业设计大 学期间全程训练计划[8]。 学习发掘型是让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提早结合科研、生产和实验实习进行一些探索 性学习,发现学习中的新问题并将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 目。 生产实践型是学校教师和单位工程师或研究员双 导师培养模式。 加强与相关单位的业务往来,以学校教 师为主导和纽带,建立学生和工程师或研究员之间的无 缝对接,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集中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到生产单位或科研院所去锻炼,不仅使课题来源于 生产或科研,还在生产或科研过程中完成毕业设计,同 时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
把当前科研院所或生产单位需要解决的一些与本 专业有关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将 教师的研究专长与所做的科研或工程项目结合定为毕 业设计课题,增大学生的选题范围。 通过毕业设计与 科研院所、企业、社会需求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 识,使学生和教师及时了解社会急需的人才类型,促使 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大纲,优化课程体系,学生及时调整 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专 业知识的学习。
3, 3 双向选择人本化
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等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工科专业毕业设计应该更加注 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应用,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将 毕业设计贯穿到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实验实习、课程 设计、社会实践等学习过程中来。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鼓励与指导学生去发现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学生最终将所学落笔于毕业设计中。 应用型、研究 型和综合型课题要各占一定的比例,不仅有利于学生 因兴趣爱好选题,也便于教师因材施教指导。
为了让师生相互了解更充分,强调全过程指导,新 生入学时的专业教育、学生的选课指导等环节,测绘工 程专业的全体教师共同与学生交流和指导。 网上双向 选题后举行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会,促进师生相互详 细了解,也让学生全面了解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 如 果指导教师的科研方向或课题真正的研究内容与学生 的兴趣或就业去向不一致,学生可要求更换指导教师 或者调整毕业设计课题,但更换指导教师或者调整课 题不能超过一次[9]。
3, 4 课题难度等级化
选题之前,教师和学生集体对课题进行审核和量 化,确定课题的科学性、实用性、合理性、综合性、创造 性、难度系数和工作量系数[10]。 保证课题能反映本专 业领域当前的热点研究和社会需求,难易适当。 让学 生明确所选课题的难易程度,不仅为因材施教提供参 考依据,也为毕业设计考核提供权重系数。
出完题后,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方向、内容和难度进 行把握,向测绘工程专业的全体教师讲述毕业设计的 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打分、讨论共同确定题目的难度 系数,再将毕业设计题目、研究内容及要求、难度系数 等信息上传至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供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 选题前,给予学生答疑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答疑进 一步了解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或者质疑课题难度系 数的大小等。 真正让学生全面了解课题,师生共同确 定课题的难度系数。
3, 5 选题结果统计和分析
对 2009 届 ~2018 届测绘工程专业的 508 名毕业 生进行调查,就毕业设计选题的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 分析,如表 1 所示。 师生协商定题和学生自定题的占 比高,说明有更多的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设计,学生在跟随教师从事科研和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发掘出自己的 创新创业课题,跟老师商定出毕业设计题目,或者自己 定题目,大难度题目主要来自于此。 从课题来源看,生 产实践型占主导,项目引导型主要来自教师的科研项 目或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两者平分秋色。 师生双向 选择占比高,由 2009 年的 21%上升至 2018 年的 89%, 说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与毕业设计课题的吻 合度越来越高。
4 结 语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多样化选题可以满足 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满足对学生差异化和个性化 的培养。 通过多样化选题,促使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快课程体系的优化,促进 学术论文、专利、创新创业大赛和全国性专业技能大赛 奖项成果的多样化产出,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多样化选题以来,毕业设计 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 和质量、获奖的数量和等级都有明显的突破。

相关文章:高职毕业设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