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科研人员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认知与使用状况调查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9-27 11:53:17
摘 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我国最大、全球第二大预印本论文数据 库,也是目前为止全球唯一有同行评议机制的预印本数据库。为了解国 内高校科研人员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认知、使用情况,进行了全国网 络问卷调查。基于1 021份有效问卷数据,从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对预印 本论文数据库认知和使用意愿、优秀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质量比较、 对其推广态度及单篇论文费用支付意愿等方面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 出了让国内高校全面认可“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评级结论的措施。本 次调查结果有助于推动国内高校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认知度与认可 意愿,加速我国学术出版范式的变革。 关键词:论文查重;预印本;同行评议;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高校认可 所谓“预印本”(Pre-print)通常指为了加速研究成 果的传播,未经同行评议、未在期刊上正式发表,先在 同行中分散传播的论文手稿[1]。1991年,量子物理学家 Ginsparg 在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开发了基于 电子邮件的预印本平台xxx.lanl.gov,即今天的arXiv 数 据库。2000年以来,互联网技术快速普及,科研竞争加 剧,研究者希望尽快公布研究成果这一现状推动了预 印本的快速发展。2016年,由全球科研强国、大国的国 家级学术机构、学会主办的10多个预印本数据库上线 运行,截至 2018 年 9 月,ROAR(Regist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数 据 库 中 收 录 的 预 印 本 数 据 库 已 有 4 661个。 2003 年前后,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预印本数据库 有3个,即“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科 技发展中心举办,以下简称“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科技部下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举 办)、奇迹文库(民间举办),目前后两者已停止活动。 2016年中国科学院主办的Chinaxiv上线,目前发展势头 迅猛,已经与“论文在线”并列为当前中国最有代表性 的两个预印本数据库。 “论文在线”官网介绍其定位为:“利用现代信息技 术手段,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 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 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截至 2018年9月,“论文在线”收录的首发论文共计9.77万余 篇,每月投稿 300 篇左右,论文覆盖《中国图书馆分类 法》几乎所有学科,应该说其最初定位基本实现。目前 “论文在线”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多学科预印本数据 库,在欧美学术界也有一定影响,文献[2]将“论文在 线”称为“很可能是仅次于arXiv的全球第二大预印本数 据库”。 为更好地推动“论文在线”的发展,本文拟对“论文 在线”国内学术界认知状态进行调查与分析。 1 “论文在线”的基本情况 “论文在线”采用“先公开,后评审”(Post-Publica⁃ tion Peer Review)的同行评议模式[3]。具体实施过程中 坚持以下原则。 向“论文在线”投稿的论文必须是首发,已发表在 其他学术期刊的论文不能再向“论文在线”投稿。 “论文在线”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即论文版权 归作者所有,不属于“论文在线”,在“论文在线”投稿发 布后,作者还可以向其他期刊投稿。 在出版费用方面,作者投稿不缴纳任何费用。 作者投稿时,如果选择进行同行评议、同时又通过 编辑部初审的论文,编辑部邀请2~3名专家进行同行评 议。在评议速度方面,“论文在线”要求评议专家在15 天内完成评议,如果第一轮送审中有专家未能按时完 成,则进行第二轮送审,一般情况下送审两轮即可完成 评议,也就是基本上可以在30~45天完成评议,比大多 数传统期刊快。 目前“论文在线”对审稿专家支付 40 元/篇的审 稿费。 作者如果选择不进行同行评议,编辑部进行政治、 排版等方面最低程度必要的初审后,在互联网上向所 有人公开。 评议专家对论文水平进行评级,由低到高分为1~5 星级,目前4星级、5星级论文被“论文在线”确定为其现 行评议办法下的“优秀论文”。 2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单项选择和开放式题目共16个,内 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预印本论文数据库的 了解情况和使用意愿、“论文在线”平台优秀论文与北 大核心期刊论文的质量比较以及对“论文在线”的推广 态度、支付单篇论文费用意愿等。 组织人员到国内高校的官方网站采集高校教师电 子邮箱。高校是中国最主要的科研资源集中地,师生 对网络的使用率高,信息资源获取途径多,对预印本平 台的态度基本能代表中国学术界的看法。 问卷通过目前国内极具代表性的网络调查网站 “问卷星”发送至被调查者的邮箱中。问卷调查时间为 2018年1月初至2018年6月中旬。 3 调查的基本结果 调查对象覆盖除黑龙江、青海、西藏、澳门、台湾以 外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与特别行政区(见表1)。 3.1 受访者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星共发出2 660份问卷,其中回复且有效 的问卷 1 021 份,以下若无特别说明,所有数据统计均 以1 021份为总数计算百分比。 从受访者所在单位来看,来自高校的人数占 98.63%,非高校的其他单位人数占1.37%(见表2);从受 访者学历来看,博士和硕士学历受访者占96.77%;从受 访者职称来看,正高(教授、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等) 和副高(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同等的其他职称)职称 受访者占92.07%。 从答卷者年龄组成看,30岁以下的占0.69%,31~35 岁 的 占 7.84%,36~40 岁 的 占 21.06%,41~45 岁 的 占 21.25%,46~50岁的占18.32%,51~55岁的占20.76%,56 岁以上的占10.09%(见图1)。 在受访者的学科分布方面,“论文在线”采用国家 技术监督局发布的199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 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与高校惯用的教育部学科分 类目录有一定差异,但总的来说,覆盖面代表性高,覆 盖了绝大部分学科。但学科分布不均衡,工程与技术 和经济管理两个学科的人数占将近一半(见表3)。 3.2 预印本论文数据库认知和使用意愿分析 选择“知道预印本论文数据库”的样本有612个,占 全部人数的59.94%,但是能正确列举若干国内外代表 性预印本数据库名称者仅有 138 人,仅占总人数的 13.5%,而在1 201人中,明确列举“论文在线”为预印本 数据库的比例仅为4.5%,由此可知国内高校对“论文在 线”的认知度很低,需要“论文在线”举办机构加大宣传 力度,尤其是需要加大进入高校的宣讲力度。 另一方面,在正确列举国内外代表性预印本数据 库名称的138个样本中,“论文在线”占1/3(见图2),只 比全球最大预印本arXiv低大约8%,可以从侧面看到, 认为“论文在线”很可能是全球第二大预印本数据库的 观点有客观依据。 有438名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里曾经使用过预印 本数据库,但是只有123名受访者向预印本数据库提交 过论文,投稿的预印本数据库大多为 arXiv 和“论文在 线”,少部分向SSRN投稿。投稿数量以1~2篇居多,占 比 66.67%,投稿 3~4 篇的占 17.89%,两者合计占到 84.56%。 3.3 “论文在线”评定的优秀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 的质量比较 对于“论文在线”评定的优秀论文(即目前的 4 星 级、5星级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的平均质量比较, 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在自己所属的学科中随机下载至少 一篇“论文在线”评定的优秀论文,阅读后与同一学科 的北大核心期刊论文进行对比判断。 1 021位受访者中有431名受访者认为“两者质量大 致相当”,比例为42.21%,303名受访者认为北大核心期 刊发表论文的平均质量更高,比例为29.68%,86名受访者认为“论文在线”评定的优秀论文平均质量更高,占比 8.42%,还有19.69%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见表4)。 尽管网络调查很难对要比较的论文做严格的研究 设计控制,但是整体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 “论文在线”评议的优秀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的质 量是相当的,比认为“北大版核心期刊论文质量更高” 的看法高出12.53%,如此大差异不应解释为统计学意 义上的差异。 当然,还有19.69%的受访者对此有不同看法,其 中最主要的两种看法是:一是比较的样本量太少,二是 北大核心期刊中论文质量也不尽相同。应该说,上述 两种看法都有合理性,但是,由于此类群体网络问卷几 乎不可能提供固定样本论文给访问者进行统一比较, 此外这1 201位受访者在下载论文进行比较时论文基 本上是完全随机的,相对多数北大核心期刊论文质量 还是比较相当的,因此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 参考价值。当然,今后的类似调查可以进行改进,限定 “论文在线”优秀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比较的样本 范围,以进一步提高比较结果效度。 按照职称变量分析“论文在线”评定的优秀论文与 北大核心期刊论文之间的平均质量比较关系见表 5。 由表5可以看出,不论何种职称,都有将近一半比例认 为“论文在线”评定的优秀论文与北大核心期刊论文之 间的平均质量大致相当。 3.4 对“论文在线”的推广态度 在所有1 021名受访者中,不区分职称的情况下,认 为“积极推广”占 31.28%,认为“尝试推广”占 41.7%,两 者合计72.98%,占据绝对优势。认为“不宜推广”的比例 仅2.13%(见图3)。 进一步按照职称变量分析“论文在线”平台的推广 态度详情见表6,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不论何种职称,对论文在线推广都持压倒性 的支持态度。按照职称分析推广态度的情况与不分职 称情况高度一致,正高职称中认为“积极推广”“尝试推 广”两者合计70.23%;副高职称中认为“积极推广”“尝试 推广”两者合计77.04%;讲师职称中认为“积极推广”“尝 试推广”两者合计74.03%,均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整体支持中又存在职称上的不同。“积极推 广”看法赞成比例按照职称由高到低增加,讲师中赞成 “积极推广”的比例比正高多出 12.33%,而讲师中赞成 “尝试推广”的比例反而比正高低8.53%,可能原因是讲 师在高校职称体系中属于最低一级,论文发表压力最 大,因此对于更加灵活的预印本论文投稿方式更感兴 趣,而正高属于高校职称体系的最高一级,论文发表压 力小于讲师,且正高职称属于期刊主导的现有论文发表 体系下的成功者,故更倾向于维护现有体系。 3.5 “论文在线”单篇论文费用支付意愿 问卷第16题专门调查了国内研究者对“论文在线” 论文费用支付意愿,该问题不同回答差异较大,回答该 题目的有533人,答案主要分以下5类: (1)10人(1.88%)表示没有考虑过支付费用问题; (2)7人(1.31%)认为预印本论文还未被学术界全面认可,讨论支付费用为时尚早; (3)69人(12.95%)认为不应收取论文费用,支付意 愿为0元; (4)15 人(2.81%)没有填写费用的某个具体值,而 是给出了费用区间值,而且范围跨度过大,诸如 100~ 1 000 元、1 000~2 000 元、1 000~3 000 元、1 000~5 000 元、3 000~5 000元等,故未做统计; (5)有432人(占回答该问题533人的81.05%)回答 在单位认可预印本论文的情况下可以付费。具体付费 在0元到5 000元之间,费用支付意愿见图4。其中回答 频数最集中的3个费用数值是1 000元(111人)、800元 (98人)、200元(40人),而500~1 000元区间尤其集中。 4 讨论 对于“论文在线”下一步发展的决定性问题——如 何让国内高校全面认可“论文在线”论文评级结论,笔 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4.1 积极推动高校认可“论文在线”的必要性 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指出,“承认与认可是科学王国的硬通货”[4]。所谓“认可”并非口头支持,而是在 高校关键利益领域得到制度化的正式认可。高校以及 教工最关心的关键利益领域主要包括5个方面:研究生 学位授予、聘期考核、职称评定、课题申报与结题和学 科评估,这5个方面与高校教师、研究生的切身利益直 接、硬性挂钩,也是教育与人事部门高度关注的5个方 面。只有在5个方面中的至少一个方面被国内多数高 校认可有效,才称得上国内高校认可。 以此观之,尽管“论文在线”已经运行15年,国内学 术界对其有一定认知与了解,也吸引了一部分首发论 文,但是总的来说,认知程度不高(本次调查只有4.5%的 知晓比例),使用不多“,论文在线”发表论文的数量仍然 远低于期刊体系发表的论文,根本原因是绝大多数中国 高校并不认可“论文在线”的论文评级结果。截至2018 年9月1日“,论文在线”官网展示,在硕士研究生毕业条 件、高校教师考核方面,认可“论文在线”同行评议结果 的国内高校数量只有43所,我国目前有1 243所4年制 本科高校,认可高校仅占中国4年制本科高校的3%。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校研究者没有足够和持续的动力向“论文在线”投稿,尤其是普遍不会将较高质 量的稿件优先投向“论文在线”,也普遍缺乏支付“论文 在线”运行成本费用的动力,时间一长,“论文在线”难 以良性发展,沦为可有可无、低期刊一等的论文发布渠 道。文献[5]写道:“调查发现,尽管已经度过了最初的 稿源困难期,学者投稿首选仍是传统期刊,不少人宁愿 耗上一年半载的时间,冒被退稿的风险,等待传统期刊 审稿,也不愿将论文首发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被 记者问到愿不愿意在国内在线平台上首发论文时,山 西医科大学某教授便抛出了一连串问题——什么级 别?评职称管不管用?申报项目、教授考核的内容主 要是看多少论文发在核心期刊上。” 因此,“论文在线”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解决国内 高校全面认可“论文在线”论文评议结果的问题。 4.2 争取学术界认可的策略 为什么国内高校普遍不认可“论文在线”的论文评 级结果?原因是:传统期刊的同行评议经过数百年发 展,已经在学术界牢牢确立了地位,而“论文在线”的同 行评议不过15年,且国内大多数高校教师、人事与科研 管理部门闻所未闻,更谈不上认可。上述事实给人以 启发:既然期刊体系被学术界全面认可,那么,如果“论 文在线”的同行评议结果与期刊体系能够对应起来,则 国内多数高校势必更容易接受“论文在线”同行评议结 果。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某种方式证明“论文在线”的 某星级论文与某分级期刊论文平均水平大致相当。对 此,至少有以下4种策略[6]。 策略1:专家鉴定。分学科随机抽取国内代表性期 刊分区的一定数量论文,“论文在线”自己组织或者委 托第三方邀请专家,与随机抽取的同一学科“论文在 线”各星级论文对比,确定星级论文与代表性期刊论文 的质量对应关系。 策略2:模拟投稿。以学科领域为单位,将“论文在 线”评定的不同星级论文(当然首先应该从高星级论文 开始),抽样后向影响因子大致为某一值的一组期刊投 稿,根据期刊录用比例来确定“论文在线”评议分级与 期刊的对应关系,如假设“论文在线”评议为3星级的10 篇论文投 10 本影响因子在 1.24 左右小幅度波动的期刊,录用比例大于80%,则表明“论文在线”的3星级论 文与影响因子为1.24的期刊论文质量基本相当。 策略3:群体问卷调查。通过问卷方式进行大规模 的国内代表性期刊论文与“论文在线”各星级论文质量 对比来明确各星级论文与代表性期刊论文的质量对应 关系。本文进行的本次网络调查即策略3的一次尝试。 策略4:分学科对优秀论文采取自办期刊的方式取 得影响因子。由于学术界对期刊的习惯度与接受度在 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改变,因此自2008年起,“论文在 线”一直出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期刊(CN11-9150/ N5,ISSN 1674-2850),选择性刊登一部分 4、5 星级论 文。目前中国期刊网发布的该刊影响因子为0.49,被北 大图书馆发布的核心期刊目录收录。但该刊在数学物 理、医学、农学、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轮流出刊,学科领 域不固定,另外没有经济管理等研究者人数众多的领 域,减少了其被高校认可的可能性。本文建议分学科 为优秀论文举办期刊,当然学科众多,可以选择一些提 交论文比较多的学科领域先行先试。 从成本高低、操作难度、取得结果的速度快慢、说 服力大小等多个角度看,上述4个策略各有利弊,“论文 在线”管理机构可选择使用、结合使用。 此外,各策略要连续多年进行,结果在国内代表性 的各类高等教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全面发布,扩大影 响力,提高说服力,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人事部门的互 动交流,增加高校对“论文在线”的了解。 4.3 “论文在线”发表费用与经费收支平衡问题 经费收支平衡是“论文在线”发展不能回避的一个 基本管理问题。“论文在线”的财务数据没有公开,无从 得知其篇均论文成本,这里使用arXiv预印本数据估计。 根据文献[7]以及arXiv 官网数据,arXiv 的篇均论文成 本目前不超过 5 美元,该成本包含运维成本 Operating Cost、管理人员费用Staff Expense等,每篇论文成本折合 人民币不超过50元,原因自然是因为硬盘、电力等硬件 成本大幅度降低,外加人员精干(不超过10人的管理机 构)且薪酬水平合理。此外,“论文在线”对审稿专家支 付 40 元/篇的审稿费,一篇论文 3 个人评议,则审稿费 120元。 目前国内期刊论文版面费的情况是,非核心期刊 一般 500~800 元/篇,核心期刊一般 1 500~3 000 元/篇, 而“论文在线”不到 200 元/篇,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国内 高校研究者都可以负担如此低的篇均论文费用。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在填写了具体费用的432名受 访者中,回答高于 200 元的比例占 79.6%,且相当部分 都远高于200元,填写1 000元的人数有上百人之多,占 1/4。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要求作者支付发表费用的前 提是“论文在线”的论文评级结果得到国内高校的全面 认可,由此可见预印本构建同行评议是否成功,决定因 素并非同行评议模式本身,而是同行评议结果是否为 学术界所认可。 5 结语 “论文在线”的创新之处在于:就本文作者阅读范 围所及,“论文在线”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具有独立于 期刊的同行评议机制、且同行评议结果被高校正式认 可(虽然是有限范围的认可)的预印本数据库。“论文在 线”证明了不同于“期刊+同行评议”的新型学术出版范 式,即“预印本+同行评议”的可行性。虽然欧美已经有 极少数学术机构在课题申请方面认可预印本论文,但 在学位授予、聘期考核、职称晋级等关键问题上尚未见 及学术机构正式认可报道[8]。因此,完全可以、也应该 从学术出版的中国创新、学术出版的范式革命高度来 认识和评价“论文在线”的论文评级功能[9]。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论文在线”论文评级结果的 认可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毕竟认可的43所高校只占 中国4年制高校的3%。“论文在线”的论文评级结果如 果不能被国内多数高校全面认可,则“论文在线”无法 实现对中国学术出版的范式变革。 前文提出了“论文在线”争取学术界认可的4种策 略,本文采用第3种策略,进行了全国性网络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论文在线’现行评级规则下得到的4、5 星级论文平均质量与北大版核心期刊的论文平均质量 大致相当”,这一结果为“论文在线”说服国内高校科研 人事部门认可“论文在线”评议的4、5星级论文提供了 一个客观证据,希望能够引发更多关注与讨论,加速“论文在线”同行评议结论被国内高校全面认可的历史 进程,让国际学术出版中的中国创新扩大影响、尽快全 面落地。 相关文章: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