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9-27 10:54:49
[摘 要] 2014 年起国家开始通过论文查重抽检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规范性是抽检的重要内容。 选取 2001-2018 年被引频次最高的 50 篇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 估的指标体系, 并进一步采用专家法对抽样论文加以评估, 继而得出抽样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 结果。 经实证研究发现, 中国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存在主体部分结构比例不协调、 文献综述问 题意识不突出、 研究设计及方法意识差、 研究的意义与问题混淆、 缺乏研究伦理规范等突出问题。 为此, 培养单位应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性教育, 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课程设置, 强化教育研究方法训 练, 制定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完善博士生研究伦理教育机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 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规范性 博士生培养质量 博士学位论文抽检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 径, 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 来, 随着博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 中国博士研究 生培养水平显著提高, 但与世界研究生教育强国 相比, 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所以, 提升博 士生教育质量和水平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 重要课题。 由于博士学位论文是代表博士研究生 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而规范性又是衡量博士学 位论文质量的外在依据, 因此, 在新形势下提高 博士学位论文质量首先需评估其规范性。 鉴于目 前学界对博士学位论文规范评估的讨论不多, 因而以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为例进行相 关探讨, 以期对提高本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评 议水平、 提升论文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一、 研究背景 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必须有相应的理论支撑。 20 世纪 50 年代起, 以潘懋元教授等为代表的老 一辈学者提出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研究、 建立有别 于普通教育的高等教育理念。 1956 年, “高等学 校教育学” 在厦门大学首次作为独立课程出现,1957 年潘懋元主持编写了 《高等学校教育学讲 义》, 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序幕。 1978 年 5 月, 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 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 立。 1984 年潘懋元主编的 《高等教育学》 出版, 标志着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确立。 同年, 中国将高等教育学列为独立的二级学科, 厦门大学于 1986 年获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高等 教育学博士点。 近几十年来, 伴随着高等教育强 国建设, 高等教育学获得迅速发展。 到 2006 年, 全国有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点 16 个 (含一级学科覆盖点, 已招生点 14 个)、 硕士学 位授予权点 93 个 (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 到 2017 年第四轮学科评估时, 全国具有教育学一级 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共 31 所, 几乎所有教育学一级 学科博士点下均设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 还有部 分高校单独设立了高等教育学二级学科博士点。 此外, 一部分高校在公共管理、 管理学科与工程 等相关学科下设有与高等教育学相关的研究方向。 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已经取得较大进 展, 但高等教育学学科本身的身份危机一直存 在。 由此在一些高校的办学实践中, 高等教育学 学科及相关的高等教育研究所频繁遭受学科属性 拷问。 按照现代学科标准, 高等教育学仍未能走 出 “内忧外患” 的窘境, 特别是在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 高校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在学科竞 争压力下, 大多出现了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一些 高校如南开大学、 中山大学、 中南大学等开始撤 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或停止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 才培养, 于是学术界出现了对高等教育学未来走 向的担忧与反思。 传统意义上, 对于高等教育学 学科的反思主要以学术期刊论文为主, 这无疑是 一个观测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 但本 研究同时认为, 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及其未来走 向关键在于人才培养, 尤其是高等教育学博士研 究生培养,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研究范式及 学科思维等都是决定学科走向的核心。 其中, 博 士学位论文质量应该是管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另外一种路径。 为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 2014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出台了 《关 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 设的意见》, 提出强化质量意识, “开展博士、 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2] 《博士硕士学位论 文抽检办法》 中明确提出, 博士学位论文抽检 每年进行一次, 抽检范围为上一学年度授予博士 学位的论文, 抽检比例为 10%左右。 对存在问 题的学位论文, 按照规定对作者进行质量约谈或 责令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然无法达到要求者, 则 “视为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 将撤销学 位授权”。[3]2014 年抽取博士学位论文 5447 篇, 确认 4. 6%的抽检博士学位论文不合格。[4] 随后 每年进行一次博士学位论文抽检, 对有效保障博 士学位质量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对于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估问 题, 已有学者进行过一些初步探索。 如有学者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选出的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发现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 文存在选题集中、 论文 集 中、 导 师 集 中 等 特 点。[5] 也有学者提出了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 “投入、 产出、 结构化、 国际化、 满意度等 5 个 维度以及 5 项基础观测指标”。[6] 还有学者对近 10 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发现, 博士 学位论文有研究方法单一、 实证类不足等情 况。[7]另外从研究方法看, 以往研究大多采用思 辨、 计量分析等。 如采用思辨研究的方法对博士 学位论文评估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进行反思;[8]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查了博士学位论文的评 审情况、 实施效果等。[9] 亦有专门对某个高校博 士学位论文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的, 如用定量研究 方法分析该校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与学科门类、 就读年限等之间的相关性;[10] 或对华南理工大 学、[11]中国人民大学[12] 等高校连续多年的博士 学位论文专家评阅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总的来 说, 目前研究涉及到选题、 质量评标体系、 创新 性与论文质量相关性等多个方面, 而关于高等教 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的研究比较少见。 规范性是对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完整性要求, 包 括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 资料分析等操作过程, 能够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性, 这是保障学位论文 质量的关键。 当然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保障博士 学位论文质量本身,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 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创新高等教育科学 知识, 从而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 所 以, 规范性对于保障高等教育研究质量以及推动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外, 已有研究的 研究方法之科学性还有待商榷, 其在博士学位论 文抽样的过程中主要按培养单位抽样, 抽取样本 的信度和效度明显不足; 不仅如此, 采用抽取博 士学位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进行分析, 这种研究 类似于对博士学位论文 “ 传来证据” 的分析, 而非 “第一手资料” 的研究。 特别是, 目前还 尚未发现采用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作为样本的研 究文献。 因此, 以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 文作为样本进行规范性研究, 具有典型意义和现 实价值。 二、 抽样方法及样本 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以高等教育 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样本进行描述和统 计分析, 具体研究设计如下。 (一) 抽样方法 在中国知网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 库” 中, 按照学科专业选择 “教育学”, 然后进 一步在具体学科中选择 “高等教育学”, 再按照 被引频次进行检索排序, 选取 2001-2018 年间被 引频次最高的 50 篇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 被引频次是汤森路透 Web of Science 对收录 的期刊论文评估而建立的 E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中所采用的指标。 ESI 对全球所有高 校及科研机构的 SCIE、 SSCI 库中近 10 多年的论 文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按被引频次的高低排出居 世界前 1%学术论文、 科学家、 研究机构等, 从 而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术研究水平进行全面衡 量, 该成果广泛适用于学科排名、 机构排名等众多领域。 可以说, 被引频次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 内普遍评估学术论文水平及其影响力的重要指 标。 因此, 以被引频次作为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 论文抽样的基本依据, 可以充分说明抽样论文是 高等教育学领域内较为优秀的论文和学术热点论 文,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等教育学专业 博士生培养质量和水平。 换言之, 被选出的 50 篇论文, 作者应是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中 的拔尖人才, 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同样也是 学界排头兵, 该博士生的培养单位亦属于国内高 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培养的第一方阵。 (二) 样本描述 按照上述抽样方法, 最终选取的 50 篇高等 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样本, 包括华东师范 大学 (24 篇)、 华中科技大学 (14 篇)、 厦门大 学 (7 篇)、 西南大学 (2 篇)、 华中师范大学 (1 篇)、 南京大学 (1 篇)、 苏州大学 (1 篇)。 从时间上看, 这些高被引论文分别为 2001 年 1 篇、 2002 年 3 篇、 2003 年 2 篇、 2004 年 13 篇、 2005 年 6 篇、 2006 年 7 篇、 2007 年 4 篇、 2008 年 3 篇、 2009 年 2 篇、 2010 年 2 篇、 2011 年 3 篇、 2012 年 1 篇、 2013 年 1 篇、 2014 年 2 篇。 按照样本论文涉及的主题而言, 前 5 位的主题为 人才培养 (11 篇)、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 (7 篇)、 师资队伍建设 (7 篇)、 办学理念 (5 篇)、 研究 生教育 (5 篇)。 样本论文具体的章节数、 正文 部分总页数见图 1、 图 2。 三、 指标设定 (一) 设定原则 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对博 士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 在遵循如下原则的基础 上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①全面性。 根据博士生培 养目标的要求, 建立的指标体系尽可能全面地反 映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的主要指标。 ②科学性。 评估指标的设定充分体现高等教育学学科特点, 指标的分类合理, 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 并且能 够客观反映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情 况。 ③可测性。 制定的评估指标能够反映博士学 位论文规范性的共同属性, 也就是所包含的指标 要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 且通过指标使评估者知 道如何去评估并容易理解和区分不同的等级。 ④ 简洁性。 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在体现全面性 要求的基础上, 对指标体系进行简化, 从而提高 评估过程的精确度。 (二) 设定过程 目前, 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多数学科的学位论 文结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 绪论 (Introduction)、 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研究设计与研究 方法 (Methodology or Methods)、 研究发现与研究 结 论 ( Findings or Results )、 分 析 与 讨 论 (Analysis or Discussion)、 结论或总结 (Conclusion or Summary) 等。 按照上述评估指标设定原则, 并就此学位论文结构提出初步的博士学位论文规 范性评估指标。 随后采用德尔菲法 ( Delphi, 在有些文献 中也译为 “德怀术” ) 确定博士学位论文规范 性评估的最终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德尔菲法是 按照特定程序通过面呈或函件等形式征询专家 组成员的意见, 并将专家的意见通过匿名反馈 材料的形式进行交流, 经过若干轮的咨询后专 家组成员意见趋于一致, 最后获得具有统计意 义的专家集体判断结果。 在此过程中, 根据研 究目的及内容选取了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工作 10 年以上、 中级技术职称及以上、 博士学历及 以上、 愿意支持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规范 性评估研究、 能够从不同视角提供意见及建议 的 12 名专家进行咨询。 在 2018 年 3 月按照德尔菲法的操作程序要 求, 采用书面或电子邮件呈送形式, 将博士论文 规范性评估指标体系送交不同专家评定。 初步拟 定的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指标体系包含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专家意见 (同意、 反对或其 他意见) 三列内容, 同时列出了多行空格供专 家补充填写能够评估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的重要 指标。 在进行 3 轮操作后, 最终确定由 3 个一级 指标、 8 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 评估指标体系。 此后, 按照相同的德尔菲法操作 程序, 将确定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估指标体系呈送 各专家, 并在进行两轮操作后确定各指标的最终 权重。 (见表 1) 四、 研究过程及分析 (一) 研究过程及结果 具体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专家法进行评估。 首 先, 样本论文匿名。 依据确定的博士学位论文评 估指标体系, 按照学位授予单位 (U)、 研究题 目 (T) 对 50 篇样本论文进行匿名化编码处理, 如 UaT1 表示该论文为 a 大学编号为 1 的博士学 位论文。 去掉每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带有明显个人 信息的封面、 版权页、 致谢、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 果等内容, 单独制作成保留有内容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的匿名化 PDF 格式 的博士学位论文, 与上述编码命名方式相配合, 最大限度地排除研究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干扰。 其 次, 选取专家。 为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 的客观性、 公正性, 研究过程中在中国大陆和中 国台湾、 香港、 澳门各选取两名专家, 共计 8 名 作为评议专家。 专家的选取标准均为: 具有跨国 或地区受教育背景、 博士学位、 中高级职称, 从 事教育学相关研究。 再次, 呈送论文及评分表。 将经过匿名化处理的博士学位论文、 评分表 (见 表 2) 及评分要求通过电子邮件呈送至各位专家。 将 8 位专家评议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 每个 评估指标均在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基础上求和 计算出平均值, 并将所有指标的平均值求和, 结 果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的最终依据 (见表 3)。 (二) 研究发现与分析 1. 主体部分结构比例不协调 如果将各部分的行文篇幅作为衡量规范性 的一个外在指标, 罗伯·巴恩斯 (Rob Barnes) 在 《为学位而成功学习》 (Successful Study for Degrees) 一书中认为,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正文 主体结构及标准为: 序言 (10%)、 文献综述 (20%)、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5%)、 研究 过程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0%)、 研究 结果与 分 析 ( 10%)、 研 究 结 论 与 对 策 建 议(10%) 等。[13] 在实践中, 一些大学对学位论 文各 部 分 的 篇 幅 做 了 规 定, 如 莱 斯 特 大 学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 求为: 绪论 (10%)、 文献综述 (30%)、 研究 设计与 研 究 方 法 ( 10%)、 研 究 发 现 与 结 果 (20%)、 讨 论 与 分 析 ( 20%)、 对 策 与 建 议 (10%)。[13]也有学者根据国际通行做法提出了 中国学位论文的结构和比例, 认为学位论文各 部分结构及比例应为: 绪论 (10%)、 文献综 述 (20%)、 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 (15%)、 研 究过程 (22%)、 研究发现及分析 (20%)、 研 究结论及建议 (12%)、 参考文献 (1%) 及附 录。[14]尽管中国目前对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 文的各部分内容没有约定俗成的结构比例, 但 通常按照研究的规范性、 科学性要求, 各部分 都应占有一定篇幅。 从抽取的 50 篇样本论文 来看, 除有两篇论文将绪论、 文献综述、 研究 设计与方法作为独立的 3 章内容, 占全文的比 例达到 50% 左右以外, 其余论文均将文献综 述、 研究设计与方法等作为绪论中的一小部 分, 而且绪论、 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等内容在 全文中所占比例能够超过 20%的只有 5 篇, 比 例最低的为 3. 56%, 平均比例为 13. 25%, 与 45%到 50% 的通行比例相比明显偏小 ( 见表 4)。 另外, 许多论文存在缺乏研究过程、 研究 结论等各种问题。 可以说, 在博士学位论文正 文部分的结构比例上, 中国与国际通行做法相 比仍有很大差距。 2. 文献综述问题意识不突出 文献综述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 因此, 文献综述并非对现有研究文献的简单罗 列, 而是要做出分析与总结, 目的是将前人的 研究描述清楚, 避免重复研究, 找到本论题的 最佳切入点, 并借助这一梳理证实将要展开的 论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故总结与所进行研究相 关的已有文献, 界定每个文献研究的结果是什 么、 相关研究已经进行到了什么程度, 相关研究 的优缺点各是什么等便是文献综述的重点。[15](P6-13) 单从行文篇幅上来讲, 要完整介绍这些内容必 然需要一定篇幅。 但从抽取的 50 篇样本论文 来看, 只有两篇论文用一章的篇幅进行文献综 述, 有 35 篇论文在绪论中只用一节篇幅进行 文献综述, 有 10 篇论文的文献综述只有几段 文字, 甚至有 3 篇论文没有文献综述内容, 这 说明博士生对文献综述重视程度不够, 对研究 目的的掌握还不到位。 另外, 从内容上看, 抽 样博士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大多停留在对 已有文献的简单罗列、 有述无评的层面, 问题 意识不突出, 没有在对已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建立研究框架, 也没有在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 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 这样整篇博士学位论文 的立论基础存在严重缺陷。 3. 研究设计及方法意识差 研究设计与方法是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方法从大的范式上可以分为质性研究、 量 化研究、 混合研究等。 无论是哪种研究范式都 属于实证研究, 都有明确的数据收集、 处理等 过程。 通过对 50 篇样本论文的实证分析发现, 在研究方法上, 开始由传统的思辨模式向多元 化转型, 尤其是向实证化转型是一个明显的发 展趋势, 但是传统的思辨研究模式仍占有重要 地位 (见表 5)。 这种思辨研究 “ 基本上没有 系统收集和分析原始资料的要求, 具有较大的 随意性、 习惯性和自发性, 发挥的主要是一种 议论和舆论的工程”。[16](P23) 这类研究大多不是 建立在一手资料的基础上, 而是依赖于二手甚至是三手、 四手资料, 属于 “研究的研究” 或 文献的综合, 所以此类研究范式的创新性、 结 论的可靠性等都无法得到保证。 另外, 尽管研究设计与方法的篇幅无法代 表研究者研究方法的意识, 但在长达 20 万-30 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中, 多篇论文没有研究方 法设计, 一些论文用寥寥数语描述研究设计及 方法, 同时不少论文对研究方法的选用比较随 意, 甚至部分论文自行创新研究方法。 一些样 本论文自创的研究方法为 “坚定信念法” “权 威论证法” “多学科研究方法” “整体研究法” “因素分析法” “内涵解析法” “经验总结法” “唯物辩证法” “ 集体主义方法” “ 统计法” 等。 如 “信念研究法” 是 “在一种信念力量的 支持、 感召和激励下进行的, 这里的信念包括 对论题的偏爱, 以及全身心投入的热情和意 愿、 耐心”; “权威论证法” 是用名人名言来证 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 多学科研究方法” 是用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论证; “整体研究法” 是 “超出各部分综合的研究” 等。 此外这些论 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大多存在前面的研究设 计与后文的研究相脱节等现象。 高等教育学博 士学位论文如此, 教育学其他专业博士学位论 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有研究者对抽选的 30 篇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发现, 研究方 法的内容在样本论文中的比例平均为 2%, 其 中还有 5 篇 (占到总抽样的 17%) 没有研究方 法设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抽选到的 3 篇 留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 其研究方法部分占全 文比例最高; 占比次之的是用双语撰写的博士学 位论文; 仅用中文撰写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部分内容最少。[17]这些都充分说明研究者并未形 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方法意识, 教育学专业博士研 究生在学期间缺乏基本的研究方法训练。 4. 研究的目的、 意义、 问题等混淆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是为了说 明为什么要进行本研究, 要解决什么问题, 本研究有什么价值; 应该有针对性, 而不是口号 或大面上的设想。 研究问题则是研究者提出的 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应具体明确、 界限清 晰、 范围适宜, 可以是几个大问题, 每个大问 题下面设若干小问题。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 在抽取的 50 篇样本论 文中, 就研究目的而言, 有 28 篇论文能够清 楚描述研究目的, 22 篇论文没有清楚描述研究 目的。 不少论文对目的和意义的表述过于泛 化, 没有明确 “ 为了什么” 而进行该项研究。 比如有样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为 “对于推 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对 于认识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大学转 型、 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 等, 从效果上来看此类 “重要意义” “重大作用” 的表述等同于没有实际的作用和意义。 就研究问题而言, 有 20 篇样本论文能够清 楚说明要研究的问题, 另外 30 篇论文则研究 问题模糊或不清楚要研究的具体问题。 研究问 题不明确的论文, 有的将研究思路作为研究问 题, 比如 “本研究由 5 方面的内容构成, 沿着 下面的思路展开”, “从以下 4 个角度对本科院 校可持续发展展开研究” 等; 有的没有区分研 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比如 “作为应用研究, 为 高校定位提供指导; 作为理论研究, 为学科建 设提供方向”。 甚至有部分论文完全没有涉及 到研究问题的相关内容。 此外, 研究伦理是研究者寻求良心安稳、 提高研究质量的重要内容,[16](P425) 属于高等教 育学博士论文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通过对 50 篇样本论文的规范性评估发现, 没有一篇论文 提到研究伦理的内容。 五、 建议及说明 (一) 四点建议 样本论文规范性评估所发现的问题, 说明中国高校在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中学位论文 规范性环节的教育举措还不够完善, 存在课程 设置不全面、 研究方法训练不够、 缺乏学位论 文写作规范、 研究伦理教育机制不健全等弊 病。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四方面的改进建议。 1. 完善研究方法课程设置 从对中国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 的规范性评估结果来看, 高等教育学博士生所 接受的研究方法教育不甚完整。 本研究在查阅 多个培养单位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后发现, 虽然一般培养单位都开设有教育研究 方法课程, 但是从以上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可以 看出,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相比较而言, 欧美 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非常 重视通过各类课程进行教育研究方法的训练, 包括质性研究方法、 量化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等方法类课程, 不少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 研究方法类课程学分高于 10 个学分。 中国港 澳台地区教育学类博士生开设的研究方法类课 程也占很大比重。 为此建议中国高等教育学博 士生培养单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加大研究方 法类课程的设置。 2. 强化教育研究方法训练 前已有述, 中国高等教育学博士论文存在 研究设计及方法意识差的问题, 究其根本原 因, 除此类课程设置不足外, 亦缺乏实践训 练。 不少培养单位教师在教育研究方法教学过 程中, 比较习惯于用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 式, 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 忽略了对学 生的教育研究方法的操作训练, 导致博士生对 教育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效果不理想。 本质 上而言, 教育研究方法属于实践类课程, 因此 其教学应以博士生为主导, 以对博士生进行研 究方法的实际训练为关键着力点。 首先任课教 师须做到教学方法转变, 充分调动博士生进行 研究方法实战操作, 并进行严格考核。 其次, 博士生导师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博士生的研究方法训练, 尤其是在博士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 过程中, 导师须给予重点训练与指导。 研究方 法的训练不仅仅是方法能力的训练, 更重要的 是一种学术研究思维、 学科规训的过程, 所以 是博士生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 3. 制定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通过对中国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 文进行规范性评估, 不难发现普遍存在论文主 体部分结构比例不协调、 研究设计不规范等问 题, 且各培养单位间的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差 异较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 但不 可否认中国缺乏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写作 规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博士学位论文写 作规范, 顾名思义是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 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一些标准, 包括结构标准、 内容标准、 格式标准、 研究设计标准、 资料收 集与分析标准等多个方面。 因此, 为与通行国 际规范相适宜和接轨, 建议尽早制定高等教育 学博士论文写作规范。 首先, 在国家尚未制定 统一的高等教育学学位论文写作规范时, 各培 养单位可率先制定自己的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 论文写作规范, 以此作为保障博士学位论文质 量的重要举措。 其次, 条件成熟后, 由教育部 授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牵头组织起草高等教育 学博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并作为高等教育学 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以及后续博士学位点审核等 的评判依据。 4. 完善博士生研究伦理教育机制 研究伦理是在研究过程中所要遵守的基本 行为规范, 国际上任何学科都对博士学位论文 中的研究伦理极为关注。 如上文所述, 本研究 所抽选的样本论文无一提及研究伦理, 充分说 明高等教育学博士生在进行学位论文研究与写 作的过程中并未认识到研究伦理的重要性。 另 外, 现有文献大多从道德与权利等视角来讨论 研究伦理, 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还需要从方法 论的视角来认知研究伦理。[18] 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中, 研究伦理对于保障博士学位论 文质量有重要价值。 因此, 建议高等教育学博 士培养单位要完善研究伦理教育机制。 首先,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成立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审查在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研究 对象选择、 论文撰写与完成阶段中可能出现的 研究伦理问题。 其次, 强化日常研究伦理教 育。 由于高等教育研究是与学生、 教师、 高校 以及社会发展等高度相关的研究, 所以博士培 养单位必须完善培养环节, 强化各培养阶段的 研究伦理教育。 如在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与写 作阶段, 导师须对博士生强调注意研究对象知 情同意、 保护研究对象隐私等。 (二) 五点说明 在新形势下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 估, 是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由于每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都是合理性与局限 性的并存体, 指望一个评估指标体系回答所有 问题既不现实也不理性。 在开展中国高等教育 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研究的过程 中, 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 现研究可能存在以 下五个方面的缺憾。 1. 样本抽取的缺陷 由于各高校对于博士学位论文的数据处理 情况不同, 部分高校并未将高等教育学博士学 位论文上传到中国知网的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 全文数据库”, 抽样的样本框本身不足, 因而 导致抽样的代表性有所欠缺。 2. 被引率本身的缺陷 由于被引率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以被引 率作为抽样条件, 在抽样结果中就会出现较早 的博士学位论文被引率略高于较晚的博士学位 论文的情况, 一些最新的博士学位论文可能规 范性程度、 论文质量俱佳, 但或许由于目前被 引率还不高, 所以无法抽选为高被引博士学位 论文。 正是缘于此点, 样本论文中没有 2015 年以后的论文。 3. 专家理解的差异 在研究过程中, 评估指标采用德尔菲法确 定, 博士学位论文规范评估最终采用专家法评 定结果。 由于规范性评估指标和标准都是抽象 的, 不同专家对评估指标体系及在具体评估过 程中对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的理解与使用尺度 可能不一致, 且每位专家评估过程是主观的心 理行为, 心理尺度把握会有所偏差, 甚至带有 个人喜好。 因此, 最终的评估结果与真实情况 可能存在误差。 4. 主观因素的限制 由于研究样本均出自中国知网 “中国博士 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尽管在研究过程中对 专家的选取做了精心设计, 并将样本论文隐去 作者相关信息后才交由其评估, 但当前网络技 术较为发达, 检索条件也极为便利, 因而无法 彻底排除专家自行获知论文全部信息的可能性。 由此, 专家在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评估中 也会存在个人主观因素影响专业判断的可能。 5. 现实条件的限制 在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 由于现实 条件原因, 对部分无法实现但又非常重要的指 标予以舍弃。 比如博士学位论文中文字表述的 准确性、 研究方法的适切性等, 由于参与研究 的人员在时间、 精力、 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因 素, 难以在评估的过程中进行有效体现, 因此 不得不有所取舍。 总之, 高等教育学高被引博士学位论文规 范性评估兼具优点与缺憾, 学界同仁应客观、 理性、 辩证地看待研究结果, 并对评估指标体 系提出批评与指正, 对研究方法与过程给予修 正与补充, 使之不断得到完善, 从而对更好地 提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规范性水平、 促进博士 研究生教育质量有所裨益。 相关文章:《Office办公软件应用》教学中的毕业论文排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