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学术不端,媒体应有所作为
来源:论文查重 时间:2019-09-02 16:47:58
2019年5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 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科研 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 浮躁之风”。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 出现相关的表述,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对 学术不端行为及其引发的恶劣影响的重 视,相信也会有一系列政策措施继续落 地,营造学术界风清气正的氛围和环境。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学术不端是 指在申请、执行或者审核研究中,或对 研究结果进行报告中出现的捏造、伪造 或者剽窃。近年来,有关学术不端行为 的报道似乎总是在刺激着公众的神经, 因为这会进一步强化公众对科学的“体 制性”不信任,虽然这些不端行为只是 个案,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它们则代 表着科学界,因而从构建公众对科学的 信任的角度来说,科研不端行为会腐蚀 公众信任的基础。 201 0年11月,中国教育网通过清 研通网络调查平台,针对“学术不端” 行为的相关方面进行了专门调研。调 研数据分析,55%的调查者认为论文抄 袭和伪造等学术不端行为很普遍;另 有51%的调查者认为身边存在学术不 端行为。201 7年4月21日,斯普林格 发布消息,称其治下的期刊《肿瘤生 物学》因作者编造审稿人和审稿意见而 撤稿1 07篇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 国作者,涉及协和等国内知名医院、医 学院的524名医生。201 8年1 O月,南 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梁莹 的一百余篇论文被从各大学术期刊上撤 下。201 8年11月26日,中外媒体报道 了贺建奎对一对双胞胎婴儿的一个基因 进行了修改,这严重地违反了学术伦理 和学术规范,引起国内外科学界一片哗 然,并且将科研伦理和学术不端行为的 讨论扩大到了公众的议程之中。201 9年 春节过后,在直播互动中不知道“知网” 为何物的翟天临又一次引发了公众对学 术研究中论文查重不端行为的关注和讨论,并且 将“战火”烧到了翟天·I盏就读的学校以 及拟招收其为博士后的相关高校。 传统上学术不端行为的披露及其处 理在某种程度上还局限于科学界,其影 响并未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之中,或者 说并未在公共议程中引起很多的反馈。 但是新近一段时间以来,媒体的曝光和 披露成为检举和揭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 要途径。以翟天临不知“知网”为导火 索的事件则更加凸显了公众的议程或者 说关注点在揭露学术不端行为方面的重 要作用。正如2018年1 0月中国社会科 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学术诚信与廉洁学术殿堂建设”课题组发布的一项研 究指出的那样,网络曝光打击学术不端 的效果最好。 实际上,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 体在打击学术不端中正在发挥重要的作 用。当然,有时候某些媒体平台也会因 为无法分辨事实的真相而误打误撞地协 助打击了学术不端行为,比如春节期间 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的疟原虫治疗癌 症的演讲和后续进展。原本是出于宣传 和科普的目的,但是没想到的是这种背 书和支持反而让一些专业科研人员发现 了其中存在着学术不端的痕迹,进而引 发了一系列针对演讲者本人的学术打假 行动。 虽然“调查学术不端不能靠媒体”, 但是媒体仍然可以在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及时跟 进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并公布进展,让 公众了解学术不端产生的严重后果,以 及报道对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结果,从 而维护科学研究的正面形象和公众对科 学的信任等。此外,媒体还可以通过报 道来宣讲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协助科 学界做好相关的工作。 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会让学者本人的 学术声誉遭到破坏,还会给科学界带来 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阻碍科学研究 进展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而打击学术不 端行为需要各个方面的合力,其中媒体 也应该出一份力,为维护良好的学术环 境发挥监督作用。 相关文章:编辑在营造诚信学术环境中的责任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