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期刊论文发表后撤稿的原因分析及防范

2015年英国知名出版社BMC(BioMed Cen— tral)因同行评审造假撤回了43篇学术论文,随后, 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也因同样原 因撤回64篇学术论文,经调查,作者或“第三方”机 构通过伪造同行评审专家的邮箱,操纵同行评审过 程,从而使低质量论文顺利发表[1]。
2016年,美国抄袭检测机构又揭露了一件学术 丑闻——SCI期刊收费发文:经深入调查发现,巴西 SCI杂志(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对论文 进行收费发表,发表了大量抄袭、剽窃、造假、论文查重的劣质 论文,该杂志2015年共发表2 056篇论文,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达到1 605篇,比例高达78.1%。该 杂志也于事发后被“踢出”SCI收录[2]。
2017年《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期刊又 有107篇论文被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 撤稿,创下了有史以来学术期刊单次撤稿数量之最。 作者均来自中国,其中不乏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 近期,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旗下期刊再次撤 销若干中国学术论文,撤稿原因为窃用他人学术研 究成果或关键资料、一稿多投等学术行为不端[3]。
频发的论文撤稿事件,严重损害了我国科学界 声誉,树立科研诚信已迫在眉睫。撤稿行为即淘汰不合格学术成果,是保证学术研究科学性、严谨性的 必要手段,是维护学术界良好氛围的重要方式。因 此本文通过检索PubMed文献数据库,对近一年来 期刊论文撤稿声明进行解读,深入分析各种撤稿原 因,指出存在的学术行为不端,并为树立科研诚信提 供建议及对策。
1资料和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文献数据库(https://www. ncbi.nlm.nih.gov/pubmed/),建立检索式检索“被 撤出版物”(Retracted Publication)[发表类型]或 “撤回的出版物”(Retraction of Publication)[发表 类型]发表时间2016/0I/01至2017/06/01,共检索 得到1 098条结果,结果中含1 125篇文章,去掉内 容不相符、重复的文章125篇,得到撤稿文章1 000 篇,再去掉无具体撤稿原因的文章105篇,纳入分析 范围的撤稿文章共有895篇。同时期PubMed文献 数据库发表文章共1 722 574篇,撤稿文章1 000 篇,占0.058%。
学术行为不端的定义: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 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 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 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包括:(1)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 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如编造数据;篡改数据等。 (2)损害他人著作权,如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窃他 人的学术成果等。(3)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 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4)研究成 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5)故意干扰或 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6)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 社会道德H]。
非有意的错误的定义:在研究计划和实施过程 中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对评价方法或结果的解释、 判断错误,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错误和失 误,与科研活动无关的错误等行为[4]。
2研究结果
现结合非有意的错误、学术行为不端的定义,将 撤稿原因分为以下两类:
纳人分析的撤稿论文共895篇,部分文章同时 存在伪造、篡改数据、同行评审过程不规范等多个撤 稿原因,撤稿原因重叠部分有132篇。非有意的错 误占撤稿总原因的22.13%,而学术行为不端占总 原因的92.63%,其中以伪造、篡改数据所占比例最 大,占30.17%,其次为抄袭或剽窃和署名不当,各 占20.22%、15.20%。
2.1非有意的错误
2.1.1 实验方法错误对实验对象的错误分类、无 法创造正确的实验条件、实验流程设计等原因导致实验方法错误,实验不具有科学性,无法证明数据有 效性‘5|。
2.1.2客观原因所致数据错误 由于设备故障、记 录错误、统计失误等原因出现数据错误,数据失去可 靠性,导致研究结果不可信[6]。
2.1.3结果不能重复 在重复进行第二次实验时, 无法得出与第一次实验结果相同的结果,或与第一 次实验结果虽相同但存在较大差别,甚至得出截然 相反的结论,使得实验偶然性增加,结论可靠性大大 下降‘“。
2.1.4 样品污染 细胞培养物被微生物污染,蛋 白、抗体等被已知或未知方式污染使得实验结果失 去有效性[7]。
2.1.5 出版社期刊的错误或疏失 由于期刊编辑 不当,导致文字意思与作者原本表达意思相距甚 远[8],或因出版社技术上的疏忽,导致文章在同一期 刊不同卷期上出现重复发表等。
2.1.6参考文献已撤回 文章中所引用的多数参 考文献已被撤回,使得当初审查所依据的基础不复 存在,已发表文章的可靠性尚待验证[9]。
2.1.7已被新有研究推翻等其他非有意的错误 包括已被新有研究推翻、结论分析错误、文章结论与 实验结果不匹配、语言表达不当、文章整体存在明显 错误等原因[1州。
2.2学术行为不端
2.2.1伪造、篡改数据伪造数据:在没有进行科 学实验的前提下,伪造数据、伪造实验结果[11。。篡 改数据:进行了一定的科学实验,但为了获得满意的 结果,更改实验数据,没有真实地记录和保存原始数 据,如通过对实验结果图进行剪切、拼接、旋转等方 式对结果进行篡改[1 2|。
2.2.2 抄袭或剽窃 使用他人的文字、概念或观 点,且故意省略引用他人成果的事实,将其作为自己 的研究成果发表[1 3。。
2.2.3署名不当作者署名不当有多种表现形式, 包括:未经他人同意,将他人列入作者名单,以此为 论文发表带来便利[1铂;对研究做出过较大贡献的人 不在作者行列;未按照贡献大小决定作者顺序;未对 研究做出过贡献的人出现在署名中;作者个人信息 不完整等等[1 5。。
2.2.4 同行评审过程不规范 同行评审过程值得 怀疑[1 6|,作者或者“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的审稿人 邮箱,同行评审过程造假等。
2.2.5一稿多发包括将同一篇文章提交并发表 在两个及以上杂志;同一作者或同一课题组成员将 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修改后发表;将基于同样实 验基础的数据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也称重复发 表、多余发表或自我剽窃等[1引。
2.2.6违反伦理相关问题 部分文章无法提供有 效伦理批件证明已通过伦理审核,未获得相应批号; 未获得参与试验病人、家属的知情同意或未获得相 关医院机构的出版许可;或在文章发表以后,参与试 验的病人撤回了知情同意书,为遵守患者的保密协议而撤回文章[1胡;违反实验动物保护规范的3R(减 少、替代、优化)原则等。
2.2.7作者之间利益冲突等其他学术行为不端 包括作者之间利益冲突、发现作者先前已有严重的 学术行为不端等其他原因。
3树立科研诚信的对策及建议
文章发表后被撤稿,引起国际媒体及出版社对 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的质疑,严重影响我国科学界的 声誉。
目前我国的科研诚信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 题:系统的科研诚信教育不完善,科研道德意识不 足;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全科学,学术氛围不纯粹;科 研管理及监督惩处制度尚不完善等。因此,本文根 据我院在树立科研诚信方面所做的工作,结合国内 现状,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出以下针对性的对策 及建议:
3.1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增强科研道德意识
3.1.1各大院校及科研机构需积极开展科研诚信 相关教育 大部分高校及科研机构在倡导大力提升 科研实力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科研诚信方面的道德 教育,因此科研参与人员尚缺乏正确的引导。我院 积极开展科研诚信相关系列讲座,向广大医生大力 宣扬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19。,即不准由“第三方” 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 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准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 信息;不准违反论文署名规范。同时引导我院医生 遵守科学研究及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在学术活动中, 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各部委关于加强学术 道德建设的文件精神;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遵循学 术界关于引著的公认准则;正确署名;在对自己或他 人的研究进行介绍、评价时,应遵循客观、公正、全 面、准确的原则。
3.1.2发挥社会舆论的道德监督作用 任何良好 道德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舆论的监督。首先, 通过媒体如微信、互联网等大力弘扬科研诚信,输送 正确的科研价值观,让拒绝学术行为不端的理念深 深扎根于每一位科研参与者心中,并潜移默化地转 化成科研诚信自觉性。其次,媒体加大曝光力度,让 学术行为不端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彻底曝光,同时 跟踪报道因学术行为不端带来的课题、学位、职称被 撤销等事件,以起到警示作用。让全社会树立正确 科研价值观,从意识形态上,即从根本上杜绝学术行 为不端。
3.2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建立自由科研氛围
科研已成为考察高校、机构、个人业绩的必不可 少的指标,但这种考察、评价机制相对简单[2州。往 往只关注发表文章数量多少、文章影响因子高低等 定量标准,却忽视了科学成果的创新性等其他方面 的考量。这点在我国SCI论文发表现状上尤其明 显,“2000至2010年(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 国科技人员发表SCI国际论文72万篇,总数排在世 界第4位”。“而中国SCI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 数仅仅为5.87次,排在世界的第12位,与世界平均 值10.57次还存在很大差距”[21|。这种追求短期效 益的心态导致研究人员日渐浮躁、功利,开始盲目追 求量多质劣的科研成果,甚至不惜违背科研道德行 为准则。在评价科研成果时,改变单一的定量评价 方式,将研究数量、质量、研究深度、研究集中度、研 究创新性等综合起来评价,让科研评价更严谨、科 学。此外,大部分高校和机构都存在以论文定职称、 定奖金、定晋升前途的现象,这种“唯论文论”给科学 研究施加了不纯粹的因素和无形的压力。投身科学 研究是一件快乐的、有价值的事,而不是一件人人必 做的事。因此我们要在社会范围内建立自由的学术 氛围,不要让科研参与人员因各种压力而被迫投身 科研。
3.3建立长效的科研管理及监督惩处制度
3.3.1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加大依法执行力度虽 然我国在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等层面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 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 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 法》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 办法》等。但目前所颁布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缺 乏一定的针对性,对学术行为不端的处理并未细化, 未形成一整套既定的法律流程。且我国在惩处学术 行为不端上对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尚不够。
法律、法规是维护科研诚信必备的条件,我国必 须在处理学术行为不端方面加快具体法律、法规的 建设,不仅仅有法可依,还要让法律法规和中国学术 现状相符合,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 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改 变科学研究重奖励轻处罚的模式。通过学术行为不 端而取得的一切成果均应取消,撤销相应的研究课 题,收回下拨的国家、省自然基金等各种资金;以此 牟取暴利者还可予以拘留、监禁。医院对凭学术行为不端而晋升的医生给予降聘处理,收回科研奖励, 并根据行为严重程度规定延迟再一次晋升年限。通 过各种惩罚措施,增加学术行为不端的成本和代价, 达到警示作用,使相关人员不敢轻易越过学术道德 底线。
3.3.2成立专门科研诚信监管机构,完善学术不端 行为评定流程成立专门的科研诚信监管机构,让 科研诚信监管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手段也更加的统 一,便于实施。如美国成立了科研诚信办公室 (ORI),其既定的处理模式包括一般调查、全面调 查、通知、判决,建立起“一个框架性的科学不端行为 调查模式,该模式称为保护原告、保护被告和保证科 学自主性的科学对话模式”,[221专门的科研诚信监 管机构所拥有的一系列科学、合理、高效的流程,不 同于其他司法调查行为,它更加符合科学研究调查 的实际情况。
我国目前已建立接受学术行为不端举报的一系 列机构,如科技部成立的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 室,组建了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中国科学 院和中国工程院建立的科研道德建设审查机构;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立的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 等等[2 3|。这些机构均在不断完善学术行为不端的 评定流程,以便科研道德审查工作更高效地开展。 3.3.3加强对“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第 三方”中介机构主要为母语非英语的作者提供语言 上的润色,提高文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利于学术 交流和发展的。但有些“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论 文代写、代投服务,违背了发表学术论文“五不 准”[1 9。,即不准由“第三方”代写论文;不准由“第三 方”代投论文;不准由“第三方”对论文内容进行修 改。应当加强对不合格的“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规范 管理,对严重损害学术公正性的中介机构加大监查 打击力度,予以警告整改、罚款、取缔关闭等严厉处 理。
3.4学术期刊编辑严格把关,严防学术行为不端
完善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让审稿过程更公 正、严谨、科学、高效。如可以借鉴开放同行评审模 式,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优势,让审稿公开透明 化,利用网络平台以交互式讨论、公共评论的方式共 同探讨文章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充分发挥整个学术 界的参与性、主观能动性[24|。
出版社间加强沟通协作,建立共享的投稿诚信 档案:科研参与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被单个出版社查出后,也许会进入到该期刊的黑名单,拥有该刊的 诚信记录不良档案,但由于出版社问缺乏沟通协作, 该科研参与人员在此刊投稿遭拒,还可能在其他刊 物上再次出现学术行为不端,导致一稿多发、抄袭或 剽窃、作者署名不当等现象在不同期刊频发。各个 出版社要加强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将 投稿者的诚信记录档案共享,从而形成高效的科研 诚信甄别流程及体系,让学术不端行为处处碰壁。 规范期刊论文撤稿流程:论文撤稿是针对科研 失信的自我纠错和补救手段,而部分期刊对论文撤 稿问题并未给予重视,如有些期刊发表的撤稿声明 不规范,连撤稿原因都未具体说明,已撤文章也未标 有醒目的被撤标志。为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期 刊应该规范论文撤稿流程:将被撤论文记录保留在 印刷版期刊或数据库中,并标上醒目的已撤标志,避 免其他人员继续引用错误信息。

相关文章: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