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查重 | 论文文献库 |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

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进入转型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提供了机遇,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是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的生态化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如缺乏相关规范标准、生态意识较低等问题。为促进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升级,需系统梳理二者关系,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针对现实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旅游,生态化,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重新吹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刻不容缓。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态文明,而乡村旅游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1999年,生态环境游的概念被提出,乡村旅游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现今乡村旅游已然成为国内外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引导下,我国越来越注重乡村旅游的生态化,由此,推进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更是未来的旅游的发展方向。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生态文明“指人类在适应与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创造的人与自然持续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1]生态文明建设概念的提出是与当今社会环境建设的需要相符合的,更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是一种新型的形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明理念。生态文明以环保意识为指导,采用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为保障。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绿色科技,采用合理的生产方式以促进人文生态的协调共生。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表示我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同时也说明当今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生态文明建设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化“乡村旅游不是旅游业的新业态,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被赋予了新的功能。”[2]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学术界关于乡村旅游当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是大体认同的观点有:其一,乡村旅游以乡村特有的空间环境为依托,开发乡村各类资源的旅游形式;其二,生态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特性,将生态性与乡村风光、文化、民俗等的结合,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虽然乡村旅游强调生态性,并以生态性为特色,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与生态性原则相背离的情况。一些乡村旅游的开发违背了自然规律,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乡村旅游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由于缺少环境保护意识,出现破坏乡村环境的现象。因此,乡村旅游的研究与发展迫切需要生态文明理念作为引导,唤醒乡村旅游的精神内涵,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正是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作为指导,我们提出了乡村旅游的生态化概念。所谓乡村旅游生态化是指借助乡村旅游的方式满足游客休闲、回归自然的需要。乡村旅游的生态化突出的特点有:其一,凸显专业性特征。乡村旅游的生态化更加突出了旅游活动的专业性,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由当时的发展现实和困境决定的,同时也是乡村旅游精神内涵的本质体现。其二,强调环保性功能。生态化为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在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基础上增加生态环保性和参与性,提升乡村旅游的规格。其三,发挥教育性作用。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更加强调了其教育性功能,通过向旅游参与人员渗透生态教育理念,提高大家环保意识。要求注重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三、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原则指导,同时,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利用为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示范作用。(一)生态文明理念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指导和保证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主张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乡村旅游发展中融合生态文明理念是促进乡村旅游平衡经济与生态,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乡村旅游是以人文与自然环境为基础的,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要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全民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随着环境与资源的负担日益加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开发,缓解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与人类经济发展需求的矛盾提供了指导和支撑。唯有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才会长久,乡村旅游的建设才有未来。其次,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的约束。“生态文明理念可以转化为生态规范和立法进而上升为生态制度。”[3]生态文明制度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在规范和制度的长期约束下,有助于人们良好习惯和自觉行为的养成。乡村旅游涉及各种参与主体和客体,乡村旅游环境除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环保意识,还对游客自觉环保意识提出了高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发挥生态文明的教化功能,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自觉关注生态,用实际行动保护生态。再次,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科技的推动。生态文明的外延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中更加强调现代科技的运用。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结合现代化的科技与力量,采用新的手段与工具,将其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之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更合理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良性运行,加速生态化转型。(二)乡村旅游是发展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首先,乡村旅游的特点决定其具有发展生态文明的基础。乡村旅游规模小,且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游客多为城市居民,为了满足回归自然,体验乡村本土生活的愿望。乡村旅游有助于城市居民缓解生活压力,放松心情。此外,乡村旅游本身对环境的污染较少,本质上来说是属于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因而被视作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旅游为人们提供远离城市喧嚣的体验,感受自然风光、感受乡村乐趣、绿色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风尚,对于游客而言,感受乡村旅游的乐趣同时,生态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其次,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决定其能够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途径与平台。乡村旅游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依托自然生态和本土的风情,向人们展示着自然、纯朴的原生态生活。游客在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量,也正是这些乡村旅游产品的展示与设计,向游客展现了生态文明。借助乡村旅游的绿色生态景观等吸引游客游玩,感受乡村旅游带来的恬淡情趣,自觉接受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与影响,感受生态旅游的硕果。四、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事实上要实现乡村旅游的生态化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旅游的活动,就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实情况来看,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与生态化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如开发者和经营者生态意识不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不强、政府在引导的过程中缺少系统的规范体系、管理程序与旅游生态化原则相符合等。为促进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首先要充分分析其现实困境。第一,行业标准与相关法规待完善。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生态管理方面,有些地方仍然没有出台相关的生态管理职能标准。一方面,行业标准和法规的完善对促进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起关键作用,一旦缺少相关规范和标准的约束,就容易被为以经济利益为上的人钻了空子。政府监管的形式化以及惩罚力度不足是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破坏环境行为的纵容。乡村旅游开发之处最先考虑的问题应是生态建设,然而现实中这也常常是容易被忽略的内容。另一方面,相关法规和标准的不完善,导致生态指数常常被忽略。生态指数是环境评价的依据,缺少生态指数的限定使乡村旅游的发展缺少定性评价,评价过程多以主观性为主,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实现。第二,人们的生态服务意识和能力不足。生态服务意识和能力是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直接影响因素。一是,缺少生态文明理念作指导,生态意识较差。乡村旅游的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又不懂得如何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因而在服务乡村旅游过程中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服务过程中由于缺少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加上环境保护意识严重不足,造成景区环境破坏严重。二是,生态服务能力不足。生态文明理念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向导,要求开发者要具备环保意识,景区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同时还要求景区服务人员树立较高的服务意识,由于人们缺少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认识,导致在乡村旅游的实际发挥在那过程中,游客感受不到乡村文化,造成对乡村旅游的不好印象。此外,乡村旅游中有许多以农民自发形成的农家乐等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转型升级的要求,当前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需要。事实上,生态意识与生态能力是与人们的认知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息息相关的,如何树立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服务能力已然成为当前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关键问题。第三,缺少系统规划,缺少生态性旅游产品,品牌建设不足。当前多数地区的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大多雷同,缺少特色性。投资者较少系统规划,考虑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相拥开发较为人们的旅游项目。事实上,当前有明显特色的生态性旅游项目较少,特色产品缺乏,因而缺少乡村旅游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许多游客的体验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教育功能,没有发挥其对游客生态意识的培养作用。即使有些景区尝试建立生态景观,但由于技术和支持等条件不足,景观建设略显粗糙。如何将生态性与特色相结合,打造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和精细化,是未来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主要途径之一。五、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几点建议(一)以生态文明为指导,促进法律和制度建设生态化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首先,应建立定量化的生态标准,发展生态理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离不开生态理论的指导,生态理论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生态指标,促进其量化,以便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标准和依据。其次,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法律法规能够为乡村旅游发展保驾护航,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到实处的途径之一。因此,应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制定更具操作性的行业标准和等级评定,促使乡村旅游在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环境指标。具体在制定过程中也要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设定生态指数。再次,加强监管力度,实现有效监管。政府出台的政策初衷都是好的,也很合理,但是在执行环节中也会出现问题。有效监督和检查是政策实施的保障,因此,政府可以建立生态环境监督机构,一方面能够为乡村旅游管理者和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能够发挥其对生态管理的监督管理作用。监督机构要本着公平开放的原则,接收投诉信息,对于不符合生态标准的严肃处理,为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质量发挥作用。(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推进意识教育生态化首先,要注入生态服务理念。现代乡村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质量和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景区的服务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游客对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是发展趋势,乡村旅游能否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人们的行为是由思想意识指导的,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的关键环节。只有人人都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生态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乡村旅游教育的生态化。其次,将旅游服务与生态服务结合起来。乡村旅游生态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与服务相结合,让游客体验到的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有生态教育和文化熏陶。提升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层次,真正发挥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内涵。再次,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指导,提高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得到提升,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除了自觉遵守环境保护以外,还能够做到有效治理,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提高治理效率。(三)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推进特色旅游生态化首先,积极培育生态旅游产业,运用生态技术。现代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需要以科技为依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承载着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生态技术的运用是促进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使用生态技术,提供低碳环保产品,节约能源资源,景观设施就地取材,利用太阳能发电等。其次,发掘乡村风土人情和文化资源,开发创意产品。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还体现了人文与环境的融合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应深入挖掘人文价值,同时寻求多种表现形式。开发“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不断推进以人文本和以生态文本的有机结合,彰显乡村旅游的生态内涵和绿色韵味。[4]再次,切实将生态特色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生态化转型的目标在于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自然景观、乡土文化、生态文明、创新与科技等结合起来。为游客创造丰富的体验和旅游产品,满足市场需求,科学合理的延伸乡村旅游的产业链。综上,生态文明理念是乡村旅游的内涵体现和题中之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机遇,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为缓解当前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走生态化、绿色化和创新化道路。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创新特色旅游。切实做到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王立国,胡明文,钟海燕,黄平芳.基于乡村旅游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7):12401-12402.[2]郑耀星,刘国平,张菲菲.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对福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3(7):211-213.[3]刘思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2):23-25.[4]李莺莉,王灿.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5(6):29-31. 作者: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王涌涛  来源:《农业经济》2016年第6期责任编辑:张春玲